什么是分红科普文
走过最长的路
就是你们的套路
楔子
先上2张图,相信大家的朋友圈多多少少都有这种在年底,或是年初的时候,集中大批量的被这些言论刷屏。却不能辨别真假的理财产品。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一是热点已过,都已经冷静下来了。可以理性的看待。二是正视需求,你是否需要这种产品,购买的时候是脑子一发热,还是经过深思熟虑~
1、泛黄的保单
大约12年前的时候,我们村长到太平洋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给村里人推销保险。我爸妈给我买了一份。交10年,每年交784块钱,是个分红型的两全保险。
买的时候说这个保险怎么怎么好能保障3代人收益,意外还能赔钱什么的,当时不懂,甚至连缴费交完了我都不知道这个保险保的是啥
直到我来到这个行业,突然想起来在太平洋还有个保单,然后就去查了一下,发现保障责任是这样的:保额很低,只有4000元。责任如下:
1、70岁前因意外伤害身故或全残,赔付3倍保额,70岁后因意外伤害身故或全残,赔付2倍保额。
2、合同前20年,第三年度返还保额的2%,以后每3年在原基础上增加3%。(第3年返还保额的2%,第6年返还保额5%,第9年返还保额的8%,以此类推)生存至60/70/80岁分别领取保额20%,50%,80%的祝寿金。
3、保单年度分红,最近一次交完费的分红是148.84元.如果按照保额计算分红,收益是1.89% 约2%
这是一款终身返还型分红寿险,加上分红,我计算了一下,在保单第50个年度,也就是我65岁的时候,如果保单每年按照保额2%来分红。内部收益率大约0.538%,(我一度以为是我算错了,如果真的算错了,帮忙指正一下)
其实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给我一个孩子推终身寿险?你的良心不会疼么%>_<%, 如果真的一开始就把这真实的利益演示出来,(当然肯定无法演示了)又有多少人购买,怕是要打个问号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分红'到底是什么?
2、分红保单起源
分红保单起源
源于1683
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
当时是为了抵御通货膨胀和
预期年化利率波动风险
而设计推出的。
1762年,公平人寿保险公司在伦敦成立。历史上第一位精算师威廉·摩根(William Morgan)在对公平人寿的业务进行精算评估后发现早先对投保人收取的保费有些高,导致公司在经营业务中产生了较大的盈余,威廉·摩根认为,保险公司赚取这么多的利润对投保人是不公平的,因此就尝试运用了多种方法将保险公司经营利润的一部分“返还”给保单持有人。其中就包括一套“复归红利系统”。也就是“英式分红”。
1863年,英国的homes和falker认为应该根据死亡率,利息率,费用率产生的盈余对保单进行分红。“三差”的理论由此而来。
3、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
保险公司面临
不确定性风险
保险公司的本质,
是经营风险
然而风险最大的特性
就是“不确定性”
比如,近年来中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导致重疾险的实际出险率大幅高于预期,一度传言要把甲状腺癌从重疾里面剔除。
90年代,中国处于大通胀时期,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达到10%以上。保险公司同为金融机构,因此,在产品的预定利率方面,无限接近于存款利率。
银行可以每年调整存款利率,而保险公司设置的高预定利率是固定利率,产品一旦卖出去,就要终身执行这个高利率了。从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八次降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10.98%的水平降至1.98%。
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统一监管保险市场。
1999年6月,保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要求预定利率统一下调至2.5%。导致当时平安、国寿、太平洋等公司,保险预定利率在8%-9%的产品,遭遇了严重的“利差损”。
保险公司对于未来的恐惧,几乎全都是源自于“风险的不确定性”。
因为一旦未来风险的实际状况与保险公司最初的预期产生了偏离,就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经营亏损。平安、太平洋等公司到现在为止还在不断的补充当年降息风暴的“利差损”.
4、大陆分红险发展史
大陆分红险
发展史
2000年年中
中国人寿个险渠道
开卖第一款分红险
千禧理财
面对降息之痛,以及巨额利差损,中国人寿和平安都推出了“保险保障偏低,投资风险部分或者全部由投保人承担”的投资型产品。但两家的偏好不同:中国人寿较保守,选择了分红险;平安最激进,启用了投连险。
1999年10月,平安推出了中国第一份投连险——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
2000年年中,中国人寿个险渠道开卖第一款分红险——中国人寿“千禧理财”,正式拉开了分红险的开幕
到了销售端,各路牛鬼神蛇开始表演了.....
“一次性投入5万元,每年回报率有20%,30年后,连本带利将达1068.23万元。”
选择买中国人寿的分红险就是买中国人寿的原始股,而且每年还可以分红
总之是收益被放大,风险被缩小。
不同之处在于,分红起码能够保本保息。可能只是收益很低而已。而投连的投资渠道是债券、股票以及基金等组合投资,客户是需要承担风险的,市场不好的时候本金都会亏损。
但是由于代理人各种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恰逢其时的牛市,分红和投连,都大卖特卖。
但是,出来混,总是需要还的。
2001年,股市大幅下跌,上证指数半年间重挫25.79%,投连账户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分红险也就是不如存银行,投连险可是连本都亏没了
很快投连的“退保风”吹遍了整个市场。平安把名声给砸了。
此次事件后,投连险在中国销声匿迹。
怎么办?看来分红险才是王道。
另外一面,分红险的分红也难言满意。一位网友于网络上“晒”的数据称,2002年2月,该网友购买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营销员推荐“只赚不亏的好产品——国寿鸿泰两全保险”(鸿泰两=本金+保障+利息+红利)存款期限为5年。
2007年2月27日到期提取时,只拿到了本息11146.50元,比银行存款利息少了7元,比到时的鸿泰保险5年期宣传表上的“利息+分红=2043.48元”,少了896.98元。
分红险的分红居然少于同期的银行存款!换句话讲,除了少量的死亡保障之外,这笔钱存银行还比保险合算。
于是乎,苦尝恶果的市场,出现了”保险就是骗子“,”保险两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的言论。
5、分红的构成
可分配盈余
三差
费差
利差
死差
在官方的书籍《人身保险原理和实务》中,有介绍到可分配盈余。那么可分配盈余是怎么产生的呢?
通常而言,“可分配盈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产生的:
死差:保单实际的保障理赔支出低于预期;
利差:保单实际的投资回报高于预期;(由于人寿保单都是长期的,所以保险公司在计算净保费和准备金时都设定了一个保守的投资利息率,假如保险公司设置一个2.5%的利息率,但扣除投资费用的实际投资利息率是3.5%。那么这1%的利差收益就可以列入可分配盈余。)
费差:保单实际的相关费用支出低于预期;
退保差:客户退保保单对公司产生的实际收益高于预期;
其他差:其他因素所导致的实际收益高于预期。
要注意,“可分配盈余”并不是保险公司的利润,而是投保人为了购买分红保单多交的那部分保费所产生的“额外利润”。保险公司之所以能返本、分红、付息,无非是拿客户的钱去投资,然后把投资收益再分给客户。而且由于监管严厉,保险公司的投资项目不可能激进,所以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都是比较保守的。
“可分配盈余”隐藏了个大坑。典型的销售误导来了:
不是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只涉及分红险业务;
不是利润,只是分红险业务可分配盈余的70%。
那什么叫做可分配盈余呢?
那就是在保险公司的分红险业务总收益当中,扣除了各种税务开销、营运成本、股东回报等等,才有可能成为可分配盈余!
这些“盈余”当中,哪些是可以拿出来分配的、哪些是不可以拿出来分配的,谁说的算?是保险公司的董事会了!这些都是不透明的,不透明的,不透明的,重要的话说三遍!!!
正是由于这种机制,所有的分红险,分红怎么计算的,你完全不知道。给你多分点就多分点,少分点就少分点,至于怎么计算出来的,不好意思,无可奉告!
分红险从来没有帮助客户抵御过通货膨胀,倒是为保险公司规避了风险!
总结
保单分红的派发并非保证,且不透明。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建议书上的分红演示数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仅代表了一种心理预期,并不是保证的收益。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销售人员为了使自己公司的产品看上去更具竞争力、更加便于销售,会刻意将非保证收益“演示得很高”,却并不在意这些利益真正能进入客户账户的有多少。
因此,如果对这类产品有需求,可以先参考一些公司出的确定性收益的产品,清楚、明白,没有复杂的计算。每年或者每月收益是多少,都简单明了。也能杜绝一些销售误导的发生。
信任不易,且卖且珍惜!~
我是会聊燕梳的喵
有态度的保险经纪人,消除各类保险行业的信息差。
等你来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