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以来,常春藤读书会会长郝晓东在忻州师范学院开设了“人文经典读书社”,与一众大学教授、讲师共读切磋。目前共读的书目是《传习录》,周四时郝老师在忻州师院领读之后有许多感悟,将其发到了常春藤读书会群里。之前,常春藤读书会一起共读过《阳明学述要》《传习录》,大家有相关的学习背景,于是就“致良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周四晚上23:55分时,郝老师在群里写下了感想。但不是所有人都像他这么夜猫子啊,太晚啦啊,都木有反应的。
郝晓东: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辨析善恶是非之心。致良知,就是格除“私欲”,抵达守护事物、事理本真的样子(本质)。王阳明的确洞悉了所处时代存在的深层问题,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眼花缭乱,但无外乎皆为功利主义,并以成功学为归宿。纷纷扰扰中谁还顾及事物、事理本真的模样?
郝晓东:
王阳明学问的边界或者说漏洞在哪里?
良知是先天超验的,还是后天经验的?是纯粹理性,还是实践理性?通过人的思维是否能把握真实的世界?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康德对此有很好的阐发。
王阳明是领域了真谛的,但他的阐释方式,是中国传统的解释路径:断语,举例,即事说理。缺乏逻辑严密的推理与思辨,所以,后学者容易迷失于“指月之手”,而遗忘“月亮”。而西方哲学家则不是如此,如康德、杜威、怀特海、伯姆等,就有逻辑严密的论证,易于理解。
其实,从今天认知心理学来看,我们知道“良知“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实践与学习中建构的。但这并不妨碍致良知的真知灼见,因为无论哪种学术,都是一种解释,都是指月之手,当我们超越语言,领悟语言所指向的事物时,也就不会机械陷入某家某派中,而是根据处境,灵活作用理论,给予生命以活力、生机与自由。
当然也有例外,在凌晨00:03分时,老当益壮的郭校回复了。
郭小琴:
我以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尤如铜,擦亮就成了镜子(良知),就可以照见是非,照见五蕴皆空。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啊!一夜无话喽。
一大早,早起的鸟儿答问题。
智静:
@郝晓东 阳明的良知是吾性自足,是不是就是先天超验的,与康德的先验理论是一回事。不同的是解释方式,康德是理性逻辑推理,阳明是经验陈述,正因为阳明的陈述方式是经验性的,所以相对容易理解,康德是逻辑的,所以造成了理解困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种不同的的解释方式是不是受处境的限制的呢?中国人喜欢用事例说理,西方人习惯用逻辑的思辨说理?所以,中国人读阳明要容易些,读康德就相对要难一些。郝老师,是这样吗?
郝晓东:
@智静 因人而异。与积淀、建构,悟性,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否有高人引领有关
郝晓东:
有人这样评论致良知,你如何理解?
郝晓东:
图片来自网络
若隐:
虽失之简易,却也有些道理。
郝晓东:
漏洞在哪里?
若隐:
我觉得后半句对大人物的说法不太妥。
其实哪止是后半句的问题,总个评论的理解对阳明的“良知”跑偏,但这又何不是心学的问题所在?良知简易,直指人心,但人人皆以为得到成圣秘诀,却不知其中精微处的差别所在啊。
郝老师继续追问着。
郝晓东:
依照良心,“心安”,就一定是对的?
若隐:
良知、良心,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现在常说的”良心“大概就是善心,这种善看起来类似于孟子”恻隐之心“,实则不然。平时所说的良心有时候是无是非标准的,其实它更像是儒家所说的”情“,无所谓对错,更无所谓善与不善。而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有是非观念、价值标准的。
郝晓东:
港独,台独,也是依良心,“心安”地做事.
若隐:
或者是说,强盗,小偷也是依良心做事,那么...“忠”“孝”“友”“悌”究竟是不是生而有之?
1 若隐的问题
这之后大家陷入了思考,群里安静了好一会儿。
这时,若隐觉得需要一个具体的、可以代入的情境来印照良知,就举出了之前奇葩说中的一个辩题。
若隐:
博物馆里发生大火,同在火场的还有一只猫,如果你是消防员,你选择救猫还是救画?
冯文良:
都救出来更好,但是这样的题估计要二选一,那就救画吧,这里背后有什么玄奥吗?
若隐:
是依据“良知”做出的判断么?
淑滟:
救猫
扶风:
@王小龙 奇葩说辩题,救猫or救画
扶风老师是综艺达人,指出了辩题出处。
娟:
能救啥就啥
若隐:
@柳晓红 嗯嗯
任花翎:
二难选择,跟该救妈妈和老婆一个道理吗?
若隐:
不太一样,那是个坏问题
眼看大家奔着综艺节目现场去了,郝老师赶紧把大家拉回来,继续讨论“良知”。
郝晓东:
大家没有领会小龙的意思。
良知依什么而界定?
淑滟:
嗯嗯,晓娟考虑得更周到一些
郝晓东:
如果是博物馆人员,知道画的价值,如果救了猫而烧了画,那就不是依照良知。
如果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完全不知道博物馆和画的价值,猫又是她珍爱的宠物猫。那么,就了猫,老太太也是依照了她的良知。
任花翎:
那就是说良知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界定了吗?
若隐:
在郝老师的分析中,哪些是变化的,哪些又是不变的?
可能若隐是想让大家去找出其中不变的部分就应该是“良知”了。
郝晓东:
如果博物馆工作人员是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佛教徒),猫还是她的宠物猫,她又知道画的价值,良知会如何选择?
郝晓东:
@任贤花 依照是非
王末末:
猫吧。因为她是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但是他又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保护画是他的工作,很难选择。
若隐:
两边价值一样的话,只能看救出来的可能性了,并且做好随时失去的承受
郝晓东:
如果救了猫,就是失去良知。
王末末:
那意思是良知是从他当时的立场来考虑?
任花翎:
那就是割舍了自己的小爱而成就大爱,就是良知。这样理解对吗?
郝晓东:
因为在工作职责与个人价值观之间,首先遵从工作职责。
医者仁朮:
既然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考虑到画代表公众利益更大,我想会选择画?同时,猫代表个人利益,所以只能选择放弃?
若隐:
但猫是生命。
任花翎:
同意若隐的观点。
郝晓东:
@张小军 对。就如医生一样,在岗位上,首先是工作职责,其次才是个人利益,价值观等。
郝晓东:
@张小军 就如妇科男医生,该不该检查女病人一样。
冯文良:
纳粹军队遵从工作职责,屠杀、入侵都是执行上级的命令,能说他们有良知吗?
冯老师的追问将“工作职责至上优先”的假设动摇了。
郝晓东:
@冯文良 那要取决于纳粹军人本人是否理解自己做的事。
不能拿今天的标准一味强求古人。
李宏(共读):
最大限度的解放和自由会有最大的创造力
医者仁朮:
"本我"PK"小我"?
若隐又将问题拉回了之前的“火场”。
若隐:
所以,消防员进入现场后基本是按照指令执行,但终极指令在哪里?
冯文良:
@郝晓东 希特勒一直认为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犹太人该灭绝,能说希特勒这样是良知吗?
郝晓东:
@王小龙 动物保护主义者常犯的就是这样的错误。如果生命绝对第一,饭店都不应该吃猪肉。
若隐:
但动物保护主义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拯救更多的猪不被杀害,而不会放纵,虽然能力有限,但他们自己肯定不吃,之后尽量劝人不吃,之后尽量劝人不杀,但他们不能强迫所有人不吃,就像我们不能强迫他们必须吃一样
郝晓东:
@王小龙 要放在处境中。
郝晓东:
@冯文良 好问题。待会儿回答。
若隐继续将两难的问题升级,每个人的“良知”在接受叩问。
若隐:
似乎之前的筹码可以稍微调整一些,如果天平两端是一个人和一幅画呢?是不是就必然选择了人呢?
郝晓东:
回到原概念。
知善知恶是良知。
郝晓东:
@王小龙 对,我也正准备如此说。如果是人,那么,工作人员救画就是违反良知。
若隐:
猫和人造成了前后的区别,这是为什么?
郝晓东:
@王小龙 高速路上,突遇猫穿过。你是压死猫,还是避让而发生车祸?
若隐:
于是,天平变成了两边都是人?
若隐:
高速路突遇人穿过呢?
冯文良:
人与人的关系近,人与猫的关系远。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说首先要保证孝敬自己的老人,抚养自己的小孩,然后才谈得上爱及旁人。
若隐隐隐感觉到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中似乎并不是依据“良知“做出判断,而是所谓的“价值”“职责”。良知在哪儿?良知在内啊,向内求啊!一番叩问,冷汗涔涔。
若隐:
我们心中究竟是良知还是功利或价值?
郝晓东:
@王小龙 是舍己救人,还是舍人救己?道德不难判断,但事实也不难判断。
若隐:
有时我们的选择是人比猫重要,是不是人之间也有等级之分呢?是不是在有些人眼里,人也不过是猫。
郝晓东:
还是回到原来话题,讨论何谓良知。不要把手指当做月亮
若隐:
@郝晓东 在判断的那一刻,是不是就是良知当下呈现的一刻?
两难还在升级,良知要接受终极考验。
郝晓东:
真正的二难问题是:一个司机驾车,突遇险情和抉择:要么压死左边的1个人,救下右边5个人;要么压死右边5个人,救下左边1个人。
若隐:
不选择,按原有的轨道行使
郝晓东:
@王小龙 突破题目条件了
郝晓东:
@冯文良 任何问题的是非,都需要放在处境中讨论。
依照题目而言,纳粹就不是依照良知。
若隐:
我的意思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做出选择,只能按照车辆原有轨道行使,不能选择变线。生命不能按数量比较,只能按命运安排,不能人为做出选择。
冯文良:
@郝晓东 在希特勒的处境中,他真诚地认为日耳曼民族优秀,也真诚地认为犹太人该灭,怎么不是良知呢?
郝晓东:
也许,我们今天讨论的,就是阳明学的不足和漏洞。
若隐:
真诚地认为犹太人该灭,怎么能是良知?
郝晓东:
@冯文良是,他还有达尔文进化论支持呢。
郝晓东:
@王小龙 纳粹问题一眼即知,问题是我们今天出于良知真诚做得选择,一定是对的吗?
如果不对,那么,今天所依照的良知,还是不是良知。如果不是良知,那么,什么才是良知?
若隐:
出于良知的选择就是对的,不可能在良知之外,另立判断依据。
郝晓东:
今天,这儿的讨论,涉及到根本了。
郝晓东:
@王小龙 在希特勒的处境中,他真诚地认为日耳曼民族优秀,也真诚地认为犹太人该灭,怎么不是良知呢?
冯文良:
我觉得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或者说天理,是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当时这个社会认为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就是当时这个社会的良知。
若隐:
一个社会认为有些人该死,这是这个社会的“良知”么?
若隐:
良知不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那是朱子去了解的。
郝晓东:
@冯文良 窄化了
冯文良:
从《传习录》中王阳明所举的例子来看,都是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例子,比如说忠孝弟诚敬等等。
郝晓东:
@王小龙你说的,我们并没有争议。 焦点是谈良知的标准是什么?
若隐:
良知没有标准,良知就是心体,无善无恶心之体,不能判断良知的对错,而是拿良知去判断事物的对错。
郝晓东:
@冯文良 没有看完
冯文良:
@郝晓东 所以现在还是聆听更好。
若隐:
可以讨论具体事物的对错善恶,但不能讨论良知的对错。
若隐:
冯老师,参与讨论更好,学习就是对话。
冯文良:
就是。
郝晓东:
@王小龙 良知是辨析是非的心
若隐:
对,所以不能再判断良知,没有衡量良知的标准。
扶风:
我们常常会问:天理何在?良心何在?
冯文良:
在心中,只是被遮蔽了。
郝晓东:
@冯文良 这样说,又回到起点了。
扶风:
王阳明的最大魅力,大概是他的生命宣言:做一个有良知的行动者。
王阳明他作为一个重量级的学者兼重量级的将军,让他的知行合一有了“现身说法”的雄辩之力。
郝晓东:
已经触及到一个核心:判断良知的依据是什么?如果依照今天的是非标准真诚做出判断,是良知;如果明天是非标准发生变化,那么,原先的良知,还是良知吗?
扶风:
心外无理。
扶风:
是非标准发生变化,判断时亦需经过心的测验和认领。
扶风:
普遍的道德法则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僵化、衰老,有时候还会被权贵歪曲,那么,把道德法则引向内心,让心来测验和和衡量,就由窄走向了宽。
定二中郭校长:
一旦走进道德评判就已经失去了真知。良知应该是在求真处现真。
若隐:
评判是要有的,只是评判的标准在哪里?
李宏(共读):
没有绝对的标准就是标准
若隐:
既要避免虚无,又要破除固执。
冯文良:
这些真就是真理,主观真理,只能是社会公认的准则。
李宏(共读):
致良知的方向包含着朝向理解的自由王国。绝对标准本身就是个假命题,阳明不做太多解释,也是悟道现光明的灵魂之处吧。
娟:
心中有良知,处当下做当下最好的选择
郭小琴校长补充了几张车老师解释良知的图片。
郝晓东:
@郭小琴 车老师这样理解,也正是我上午表达的意思。
只不过,这也带来了另外的问题:
台独,也会说是依良知,认为大陆不是依良知;
大陆,也是说依良知,认为台独不是依良知。
那么,究竟谁的是良知?
郝晓东:
@任丽婵 今天思考的就是你提出的问题。昨天我的回答不成熟。
郝晓东:
@柳晓红 @王晓娟 没有进入讨论的逻辑当中。
2 智静的问题
智静:
家里正发生着这样一件事:杀鸡:家人们认为自家养的鸡一点饲料都没有,有营养,过年就应该杀来吃给老人们补补身体。但我不忍心,自己辛辛苦苦喂的鸡,是有情感的,怎么人心吃它呢,所以,现在我选择逃离。这里的良知是什么。
若隐:
逃离
智静:
那用鸡给老人们补身体就错了吗?违背良知了吗
不在同一个标准里,很难确定。
李宏:
我觉的这里不是标准不一的问题,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问题,如果混淆,往往会陷入不可知论。
李宏:
“标准”在不同语境有差异
智静:
@水一 那究竟何为良知?良知是先天的吗?如果是,后天怎么又不同了呢?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是被一点点遮蔽了吗?如果不是,那良知从何而来,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李宏:
道可道非常道
孔子在给学生解答同一问题时,有的无语,有的直接告诉方法,有的讲原理。但是都是符合道的精神。
郝晓东:
@智静 养鸡的本意是什么?
智静:
为人服务,所以,杀鸡是必然的结果?
郝晓东:
@智静 怎样为人服务?下蛋、打鸣、提供鸡肉,还是供观赏?
智静:
下蛋,提供鸡肉
郝晓东:
如果是这样,杀鸡就是良知,因有感情不杀,就是私欲。
智静:
怎么会这样啊是这个理,可不好接受
若隐:
不舍是天理,杀鸡也是天理,良知最终选择逃离,甚至可能别人吃,你不吃
若隐:
@王小龙 是这样的
智静:
那良知就是顺应自然天理了
智静:
良知是指向人的,如果鸡也有良知,它会心甘情愿让人吃的,因为它的宿命就是供人吃。那每个人的良知呢,就是是其所是吗?就是回到原本光明的那颗本心吗?
郝晓东:
“不舍是天理,杀鸡也是天理,良知最终选择逃离,甚至可能别人吃,你不吃。”
这讨论的不是一个前提。原来的前提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如果自己养鸡的目的就是为了过年吃鸡肉,过年杀了鸡,就是依照良知。
如果过年时,觉得有感情舍不得杀,那么,不杀,也是致良知。**
3 医者仁朮的问题
医者仁朮:
王阳明在《传习录》提出,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也就是说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它最内在的真诚恻怛的本体自性,便自然而自发地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天理,如在事亲便表现为孝,在从兄上表现为悌,在事君上表现为忠,便是所谓天理,也是所谓的道德法则。
案例:有一个小孩朝井里边爬,不管你是好人坏人,你看到了都会拉他一把。并没有人说拉这个小孩给你多少钱,但你忍不住要去拉一把。为什么呢?这源自于你的天性,即天理。
医者仁朮:
功夫指点的意义
阳明之学,风行天下,然弊亦随之。
王阳明讲学的宗旨是“致良知”,它不是一句言谈,亦不是一种论说,而是真切的道德实践功夫。而这种到的实践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需要有名师指点,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很多人都会在以下方面出现疑惑。
1.克己与为己之心
弟子曾经询问阳明先生说,自己的私欲习气难以克制,怎么办?王阳明答道,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在这里“克己”是指躯壳的“己”,是自己的身体,“为己”是为真己,即是人心。但“身”“心”并不是分开相对立的,所谓“克己”并不是不让眼耳口鼻,去视、听、言、动,而是不可“随躯壳起念”,欲视美色、听美声,尝美味,因为这样就会让你陷入一种庸俗自私放荡,而不是洒脱。
我们要知道“真己”与“躯壳之己”是主从关系,没有“真己”作主宰,躯壳便只是个行尸走肉。反之,有“真己”作主宰,躯壳变成了“真己”的具体表现。这也是“良知”和“私欲”的一种呈现。
医者仁朮:
@郝晓东 良知与老子的"道"和"中庸"感觉有很多共同之处?
医者仁朮:
@郝晓东 郝老师,良知就是人心之本体,本体就要有实存之永恒性?良知的是与非可以理解为人心之本体的一体两面吗?
郝晓东:
@张小军 不是。本体如何有永恒性?
良知是辨析是非。但不能说一体两面。
就如,菜刀可以杀人,也可切菜。但不能说,这是菜刀的一体两面。
医者仁朮:
现象界的事,不同环境下,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究竟"是什么?全在各自当下的"心"呀
郝晓东:
@张小军 这样又容易跑到一个极端。
不是公说公有理,就一定有理。
医者仁朮:
郝老师,我想表达的是:每个人内心的良知认识在当下一定是不同的,推致(置)的良知的本体"心体"根噐是有高下的,我们学习的目标是次弟精进,以求达到"圣人"之中上根噐…
郝晓东:
@张小军 是这样。这就是致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