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时候,物质是生存的必需品,也是繁华尘世的其中一种表现;在很多时候,物质成了一把杀人不眨眼的利器,也可以说是罪恶滔天。善待并深刻认识物质的世界观,物质就会成为修炼大道中的一种最有效的法门;如果将物质当作“魔性”,又无限制的膨胀,这将是一种世界上最毒的药。因此,物质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让你上天堂,也是可以让你下地狱。对于物质有两方面理解:
1.狭义定义:物质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物、场等客观事物;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例如空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铁和铜、铝,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塑料,以及各类能量波(如光、热)和场(电力、磁力、引力),甚至更高级形态,如人及人组成的集团、民族、国家等等,都是物质。总之,世界上,我们周围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
2.广义定义:物质就是存在。银河艾斯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句,背离了二元法和语言学的纯粹性。“不依赖于、意识、客观”三个修饰附加,实际是引入了额外的几个新要素。所谓“不依赖于”,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而“意识”,和物质相互定义是循环定义,也违背了逻辑;而“客观”,实际是暗示引入了“主观和客观”的新二元,构成了混乱。实际上定义物质,是极为简单的,并且这也是世界“终极判断”的必然。物质,就是存在,这样就纯粹了概念。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存在。“人是物质,镜子是物质;镜子中的倒映也是物质,照镜子也同样是物质”。只要存在或存在过,就是物质。物质的广义定义,应该远远超越于物理含义下的狭窄定义。同样,时间和空间也归属于物质。
欲望的定义: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本能。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从而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作为一种本能结构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它的功能作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欲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通过欲望或多或少的满足,人作为主体把握着客体与环境,和客体及环境取得同一。在这个意义上,欲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从而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但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本能是历史地被决定的。" 作为一种本能结构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历史的结构,它的功能作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 由于欲望这种不知厌足的特性,欲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它也绝不可能像有人声称的是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
佛教对人的需要、需求、动机意义上的欲,就有不少说法,主要有“四食、六食、七食、九食、三欲、五欲、六欲”等诸说。比如,五欲就是建立在五根的基础上,五根为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是我们感受世界的五种渠道。五根同样充满强烈的需求,眼睛贪著悦目的色彩;耳朵贪著动听的音乐;舌头贪著美味的食物;鼻子贪著芬芳的气息;身体贪著舒适的环境。对欲望究竟应当持有什么态度呢?宗教家和哲人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有禁欲和纵欲之分。

佛陀在世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当时,禁欲为各宗教共同崇尚,他们认为肉体是罪恶的根源,只有以折磨自己的肉体来灭除欲望,死后才能享受天堂的快乐。佛祖未得道时,也曾以为苦修是正途。他来到王舍城郊外的苦行林,亲眼目睹各种奇特的苦修方法:有的忍饥挨饿;有的整天泡在水里;有的整天单足站立;有的裸露身体,在烈日下爆晒自己。佛陀亦身体力行地参与了苦修实践,“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粟,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在尼连禅河沐浴时,因虚弱无法上岸,他苦行六年之久,最终意识到苦行不是正道。因为极端的禁欲除了给他带来羸弱的身体,并没有使他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
基督教同样认为贪欲导致了人类的堕落,亚当和夏娃本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乐园中,却受魔鬼的诱惑而偷吃禁果,结果被逐出乐园来到人间,欲望的过患在这个传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在基督教的道德规范中,欲望和虔敬、清净的教徒生活是相互冲突的,人类只有克制自己的贪欲,严格自律,才能获得心灵的纯净。

安底斯泰纳和第欧根尼是古希腊犬儒派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也竭力推崇禁欲的生活,认为欲望是导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因此,提出“美德是知足、无欲是神圣”的主张,并亲自参与实践,从无欲的生活中享有轻松和自在。他们所有的财产,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几样东西:一根棍子、一件外衣、一条讨饭口袋、一个喝水的钵。一次,第欧根尼在河边见到孩子用手捧水喝,很受启发,觉得钵也是多余的累赘,索性连钵都扔了。

早期的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禁欲色彩,发展至宋明理学达到极致,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哲学主张,认为灭一分人欲,才能存一分天理,道德必须在灭除人性的基础上才能显现。他们甚至主张“饿死事小,失贞事大”,对欲望的否定完全走向了极端。

西方哲学经历了中世纪对欲望的否定,到了启蒙主义运动之后,开始肯定欲望的合理性。认为饮食、睡眠及性爱都是人类的本能,这些希求是合理的、道德的,人类完全有理由享受与生俱来的需求。
大家应该知道,我们都是在入世间生存、修炼,满足精神、物质的需求也是基本的前提要求,只有在满足精神、物质的要求前提下,我们才有肯能升华自己的灵魂,才有可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包括快乐)。但是,现代生存的人,对于本能的需求与欲望的理解,往往是分不清的,总是将欲望需求当作是生存所需;因此,才导致社会上“道德、仁义”尽失,在丧失“道德、仁义”的时候,大家还没有觉察到其中的危害性,还在盲目的追逐欲望延伸出来的物质,这种现象既是可悲,又显了非常可怕。可悲的是自己已经着魔了,自己沉沦在欲望魔界中,随时都会烟灰湮灭,然而,自己却不知道;可怕的是自己这种欲望的延伸,不但不会影响后代的观念、成长,还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恐慌、危害等。在过去,不管是各大宗教,还是哲学家,古圣贤,对于欲望都有着相对性纵欲与制欲之说,然而,现在社会已经没有了。社会大环境,不管是媒体、人情世故等都对欲望物质的延伸给予肯定;这种现象招就了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造就了人性的贪婪与堕落。物质无限制的贪婪,可心理需求始终没有得到满足,大家还是充满了空虚、焦虑。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大家正确的三观已经没有了,对于物质的贪婪追求,可以说只是三观物质中微乎其微的很小一部分,这种盲目的追求,能不空虚与焦虑吗?
大家应该知道,物质包括广义与贬义、生理与心理的部分,社会普遍现象对物质的追求,都是处在贬义、生理上的需要。如果在广义、心理上的物质需求没有正确的认识,那就很容易着火入魔进入魔界。
首先,我们需要满足生理上的物质需求,但必须要克制,并且要做到相对性满足就可以了,只要这种满足时健康的,能让自己快乐的,那这种满足就已经足够了。
其次,在心里上要有相对应的物质满足,并且要加大这种满足的需求,但是,一定不是蛮目的、急需的,应该是持久性的。
再次,物质布满或占据了时间、空间、有形、无形的维度,因此,是无所不在的,若果说欲望要膨胀的时候,必须是同比例膨胀,只有同比例膨胀,阴阳才会协调,才有持续性良性发展的机会。

原创声明:本文为灵济堂原创,版权所有;欢迎转载弘扬,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灵济堂”出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世上无法,法无定法
缘定法定,缘灭法灭
随缘随法,缘法相生
用爱传承文化
搜索“灵济堂”或长按上方的二维码即可关注灵济堂微信
新浪微博:灵济堂
微信公众号:灵济堂
咨询微信号:JStongzi
咨询及服务邮箱:lingjitangsh@163.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