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学道德经
从世界的层面,从我们文化继承的层面,从我们家庭的层面
一是从西方文化角度来讲,对咱们中国文化中“道”字的了解,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多的。学习《道德经》,起着桥梁、纽带和中介的作用。
二是为往圣继绝学。
三是让国学全面地覆盖中小学课本,作为家长也要了解。
二、其人
老子的职业背景: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写作的背景: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https://img.haomeiwen.com/i5519976/16625d5ebc5cf6c8.png)
三、其书
分章:河上公将老子分为九九八十一章。每章都有标题
经典本:河上公的“河本”;王弼本。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三国时期儒家学者,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书名:汉朝的时候已经叫《道德经》了。书中“道”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出现了四十多次。
道:一是方向和目标;二是规则和境界;三是红线和底线。
德:按照道去做人做事。就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四、其道
老子是给士、王、圣人写的
士:(谨慎、严谨、温暖、厚道、宽容)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王: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圣: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