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打卡《诗经》第130天||国风•秦风•驷驖

打卡《诗经》第130天||国风•秦风•驷驖

作者: 言雄南 | 来源:发表于2022-06-28 06:00 被阅读0次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四马壮健毛色黑,六根缰绳握在手。公爷宠儿一帮子,跟随公爷后面打猎。

    猎官驱出鹿有公有母,膘肥肉壮满地走。公爷一声“朝左射”,放箭射中一牲口。

    狩猎归来游北园,四马好熟练。轻车鸾铃马衔铁,车上息着众猎犬。

    【注释】

    [1]驷:四马。驖(tiě):毛色似铁的好马。[2]辔:马缰。原本四匹马应有八条缰绳,但由于中间两匹马的内侧两条辔绳系在御者前面的车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3]媚子:亲信、宠爱的人。[4]狩:冬猎。古代帝王打猎,四季各有专称。《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shòu]。”[5]奉时:指为公爷赶兽。辰牡:牝[pìn]鹿和牡[mǔ]鹿代祭祀皆用公兽。[6]硕:肥大。[7]左之:向左面射箭。[8]舍:放、发。拔:箭的尾部。[9]北园:秦君狩猎时休憩用的园子。[10]輶(yóu):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鸾:鸾铃。镳(biāo):勒马用具,与衔(马嚼子)合用,衔在马口中,镳是两头露在外面的部分。[11]猃(xiǎn):长嘴的猎狗。歇骄:短嘴的猎狗。

    阜(拼音:fù)是汉语二级通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阜的古字形像阶梯或像阶梯那样有起伏的山,后来演变为“山丘”之意。阜也用来表示面积很大的、又高又平的土地,由此引申为厚、大、多之意。由多的意思引申,又特指物质的财富。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秦君田猎盛况的狩猎诗。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人选取阵列的一角为切入点:通过对四匹健壮高大的马的描写,凸显出一种凝重之感。然后镜头转向控制缰绳的人,也就是赶车之人。这里的赶车人,只是一个宠臣,却在这阵仗中显得胸有成竹,可见其主人更不是一般角色。

    “公之媚子,从公于狩”。诗人点出了主人的身份,即秦襄公,他在一大批随从的陪伴下共同出猎,阵容颇具规模,声势也十分浩大,这正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表现。这一章仅仅描写了队伍的一角,就显示出了队伍的纪律严明与君主的威严,反衬出了“公”是一位治国、治军有方的君主。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狩猎在第二章正式开始。一声令下,狩猎官打开牢笼,将早已准备好的“猎物”放出。所谓“猎物”是专供王家狩猎做靶子用的时令兽,而非山林中自然生长的野生猛兽。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皇家狩猎活动便开始了。读诗人会自然地在脑海中想象当时锣鼓喧天,猎物逃窜,众人追赶的壮观画面。

    “公曰左之,舍拔则获。”公在众猎物中相中了靠左的一只,举起弓箭,单目瞄准,猎物不出所料地倒地,一位武艺不俗、治国有法的君主的形象似乎正慢慢清晰起来。

    一反人们的期待,猎后没有丰盛的猎物,也没有推杯换盏等俗套的仪式。“游于北园,四马既闲。”人们没有忙于庆祝,而是继续去北园游玩,场景急速由狩猎场转换到了北园。地点转换的作用是突出王家苑囿之广大,国土之充实,紧张的氛围随即放松下来。

    “輶车鸾镳,载猃歇骄。”此处又着眼于“驷驖”,心绪却不再是首章的紧张,而是轻松悠闲。此处“闲”字语意双关:马闲,人亦闲适。末句给了一个有趣的画面特写:打猎时奋勇追捕猎物的猎狗们此刻都乘在輶车上休息。镜头由人再次移至马的身上,可谓一处妙笔,从动物的紧张到松弛,从人的威武到闲适,画面张弛有度而不失质感。

    《诗经》中写狩猎的名篇有二,即《大叔于田》与本篇,二者各有所长,前者反复铺张,详实细致;本篇精要简约,惜墨如金。二者不能简单地分出伯仲,都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

    狩猎的规模在古代足可以证明一个国家的实力和一位帝王的才德,所以古代描写狩猎场面的作品不胜枚举。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等,扬雄《长杨赋》:“今年猎长杨,……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嵎。”可窥见其规模之大。而《驷驖》却不像汉赋那样细致冗繁,它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三章已把狩猎全过程描写完毕,而不失大气与风度。这得力于高度浓缩的取景方式,典型场景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和细节的捕捉,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力不一般,艺术概括能力极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卡《诗经》第130天||国风•秦风•驷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in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