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时候,送三岁的女儿去了奶奶家,她也必须要离开我一段时间了,不然给她留下的恐怕会是抹不去的伤痕。
几个月前,自己工作上的瓶颈,公司即将进行的裁员,等等,让本来就不太会排解情绪的我,开始异常的压抑,有压抑就需要有突破口,我没有理由对身边的人发泄,却时常把枪口对准备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女儿,冲她发火,吼叫。事后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她哭泣的样子和惊恐的眼睛,她一定在想:“这个可怕的人,是我的妈妈么?还是那个陪我唱歌带我玩耍的妈妈么?”
我意识到不可以再这样下去了,距离产生美,这句话不只适用于情侣之间,也适用于父母和孩子,让女儿适当的离开我,特别是这样的情形下,离开妈妈要好过忍受妈妈的情绪暴力;对我,也同样需要一段时间,调整自己的情绪,自省如何做一个好妈妈。
在这期间,有幸参加了《父母效能训练营》的培训,每周两次、一共八节的课程,都在晚上进行,下班后和老公一起饿着肚子去老师的工作室,结束后到家往往已经十点钟,但是每次都能让内心受到触动,让我们明白,孩子就是自己的影射,遇见孩子,就是重新遇见自己。
为了更深刻的铭记,我把一些深有感触的点记录下来,希望在以后的路上,能够一直提醒和帮助我。
神秘的开悟卡
第一节课,我和老公比规定的时间早了半个小时到达上课地点,一个居于闹市中安静的工作室,整洁温馨,似乎与外界的喧哗纷扰无关。
老师拿出一沓卡片(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开悟卡,并见识它的神秘力量),微笑着让我洗牌后再随心抽出一张:一个弱小、内心空洞的人,夹在两个被可以拉长的、高大的人之间,站在他们的影子下,这是无价值感的真实体现。我差点叫出来,这就是我!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状态!
是的,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有这样的记忆,不管老师和同学多么的肯定自己,我都觉得自己不够好,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记得高二的时候学校举行辩论赛,我被班主任选为辩手之一,隔壁班参赛的同学甚至要打探我是否要参赛的消息,这都让我内心充满了惶恐:我可以么?我不行的!我这么内向怎么可以当辩手?因为我辩的不好输了怎么办?就这样纠结了几天,最终还是临阵脱逃,找了老师换由别的同学上阵。
像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我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说“不”。神秘学家形容这个世界是一个幻相或是一场梦境,你周围所有的世界只不过是自己内在心灵的投射而已,是的,我的世界不够勇敢和乐观,因为我内心有一股强大的自我暗示力量,每天都在牵绊着我,而我却不知道这股力量的源头。
我期待着找到答案。
情绪的钟摆效应
孩子的世界很小,他的眼里只有爸爸妈妈,他会因父母的喜悦而喜悦,因父母的悲伤而悲伤,而不管是喜悦还是悲伤,在孩子心里,都会被成倍的扩大。父母和孩子,就如钟摆的两端,圆心处轻微一点摆动,就会带动钟摆的尾端有着很大幅度的摆动。
清晰记得女儿两岁时候的夏天,我下班刚走到小区门口,女儿就远远的看到了我,那个穿着小碎花裙子的身影在夕阳下向我飞奔过来,用她稚嫩的嗓音喊着:“噢,妈妈回来了,我的妈妈回来了!”然后扑到我的怀里,眼睛里是狂喜,我想即使现在让我中一百万,也不至于会有这样的惊喜,而这种强烈的情感,仅仅是看到了妈妈。
还有一次,在外面带女儿玩耍,因为到了该回家的时间,她却一直表示还没有玩够,而此时早已经过了晚饭的时间,耐心劝说几次无果之后,我一气之下决绝的转身离去,听到她在后面大哭,跑着追我,我清晰的听到她的哭声里带着极度的恐惧,一种害怕失去妈妈的恐惧。
而后的许多次,我更是因为女儿的所谓不听话,或者自己工作上的不愉快,而把情绪的矛头对准她。现在回想起这些,很是追悔莫及,但是后悔永远是沉默成本,昨天也是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我能做的就是在当下和未来,不要让自己的坏情绪影射到孩子。
父母的尊重和接纳,才能让孩子更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的肯定和认同,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建立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要让孩子更自由健康的成长,就尊重和认同他吧。
无情绪沟通
当然,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当他的情绪来临时,父母应该怎么做?
孩子很小的时候,他还没有自我调整情绪的能力,这就需要借助父母的帮助,引导他认知情绪,找到情绪的源头。作为父母,首先要做到无情绪沟通,孩子在哭泣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平和的看着他,认同他的感受:“你在哭,你很伤心对吗?”以此和孩子产生情感共振,然后重复事实,“小朋友打你了,对吗”,接下来问他的想法:“你打算怎么办?”最后可以帮助孩子一起想办法,来疏导他的情绪:“要不要让爸爸去把他揍一顿?或者你拿这个棍子朝他头上打?或者你偷偷过去,趁他不注意,猛的将他推倒在地?”这些方法,必须是超乎平常逻辑的,而且必须是三种以上,因为如果只有一种,他会被动选择这一种方法;有两种方法的话,会二选一;只有出现三种答案及以上的情况下,才会开始辨识性的选择。
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虽然不会明确的表达,但是他清楚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情绪会慢慢平复,你会发现,不一会,他又和刚才的伙伴开心的玩在一起了。
我爱你本来的样子
相信很多父母都做过一个“天才梦”,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无双,德才兼备,然而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 ,才发现他“泯然众人矣”,梦破灭,心也跟着失望。
世界上80%的都是普通人,我们属于80%的范畴,我们也抱着“孩子也是普通人”的想法,即使今后他是一个平凡人,那么也在我们的期待值之内;也许以后他会成为20%中的一个,超出了我们的期望值,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父母,我们还喜欢比较,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比,不如别人的孩子聪明,会郁闷;考的不如别人的孩子分数高,觉得丢面子;……
但是我们要相信,万物会有时,万事自有定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爱我们的孩子,爱他本来的样子,让她按照自己的方式长成他本来成为的样子。但是所谓的爱,并不是溺爱,而是规规矩和爱共存, 让他成为一个爱自己,认可自己,有主见的人,相信有这些基本的能力,孩子处理任何事情都能够游刃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