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终于来了杭州,曾经不管在老家陕西也好,还是后来在云南也罢,总觉来这江浙之地是如此遥远和漫长。
后来到了上海才发现,原来,苏杭是可以如此的触手可及。近到四十分钟便可到达,近到一个周末都能轻松宽裕的玩转来回,而不影响工作上班。
近有近的好处,远有远的美感。曾经充满向往和想象的地方,现在碰到摸到身处其中后,发现,心中曾空一部分填满了,另一部分满的却消失了。万物总是如此平衡,你逃不脱这个魔咒。
本来只想奔着晓书馆去的,却又犯了过去的毛病,总是相当然的以为,它们会一直持续的以最简单的姿态和方式迎接所有人。
上网查路线时才发现,原来去晓书馆是要限名额,并且提前预约,心里一个咯噔,以为这趟杭州之行的主题会泡汤了。抱着一丝希望还是关注了公众号点了预约,运气还好,周日白天是可以预约的。中间空的周六这天,想来想去,便决定去西溪湿地。
两个曾一直想去的地方,这次两天之内,都可以实现了。虽然晚了两三年。
为了避免中午的高温天气太阳,便选择了四点入园。未走几步,便已汗如雨下,即便是接近傍晚,这日光和温度也丝毫不见示弱。所幸买了摇撸船票,本以为能像《非诚勿扰》电影里一样,可以好好的悠哉的赏玩美景。但是吧,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点,永远不变…
夏天的燥热已将耐心耗去了一半,而所谓的一小时行程,只是某个短暂水域的来回往返,并非一小时单线。
实在不想遗憾,便中途上了岸走走。那些已被岁月年代磨损的房屋,有的木椽已显黑色,显然是已被几代人的生活浸染过,仿佛都能闻到和看见曾经在这些房子里,老百姓们或干活或悠闲的场景。但现在,这些厚郁的房子里,填塞的是花花绿绿没有气息和干瘪的商品。
哎,旅游公司和开发商难道就不明白,古镇的兴旺不是古镇本身,而是居住在这些古镇里的生活么?那一批批模仿新建的古镇,说到底,只是一具空壳。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觉得古镇都没意思。
没有了文化,没有了真正的生活和人文,便是失去精魂的人。
不知是天气原因还是这种商业侵蚀,此趟西溪之旅,像是满心期待的熬了一锅绿豆粥,本以为会很好吃很清甜,结果,一入口,平淡无奇。这种感受,无法言说。
或许,可以在秋天的时候,再来一次,那个时候气候干爽,有成片的柿子林,颜色应是更加的丰富了。
阿,夏天就该去水里和海边玩耍的时候,秋天才是该漫步树林和草原的季节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