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孩子在跑,你孩子在走,肯定会跟不上。”
“别人都在上课外辅导班,你不上肯定有差距。”
“现在出点钱让孩子上课辅,省得以后成绩不好了埋怨我们。”
“小学不上奥数,没有培养解题思维,初中后会掉队,遇到难题就不会。”
“作文班都在上,特别是孩子不爱看书就更应该上。”
“在本县市校内成绩可以,但在外市就不一定了。凡事得趁早打基础,避免以后跟不上。”
……
这是在和同学聊关于校外课辅班时,她所说的,也确实这么做的,她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能上的课辅班都上了。
我一句话结束聊天: 你这是在跟风,花钱给自己买个心理安慰。
在我们这十八线小县市,家长给孩子报校外课辅尤其疯狂,从众心理超强。这里没有大学,没有中专学校,顶多有两所高中,非重点,一所职高,所以培训机构老师的来源基本上是本地在职老师,或都邻县请来的老师,也有少数专职培训老师。教育局不允许老师办班,机构就对外不公开老师信息。上有对策,下有政策。
我不拒绝给儿子报校外辅导班,但不从众。需要上的,我会和儿子商量,同意了然后报名。比如,初中后作文一直得分不高,总是写跑题,偏离主题,或者命题不好等。课外阅读不少,小学作文一直也不错。经和老师沟通,了解到孩子文字基础不错,素材也多,但常常抓不住主题,章法不对,命题不佳等,需要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来提高。
儿子也觉得确实需要补一补,不然语文就成了短板。他同意后,熟人介绍了一个非培训机构的小班作文班。每周六晚上2.5小时,一个月后效果渐显,有了主题意识,结合原本的文字基础,考试作文从36-38分提升到40-42分。虽然只是进步几分,但足以让他的语文突破一个等级。老师平常布置的作文也明显进步。通过几次大考,语文都有进步,孩子对语文的信心逐步恢复。
在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不能当甩手掌柜,孩子在学校成绩不理想,就随大众往培训机构送。父母忽略孩子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对待学习的认知和态度均有不同。先了解孩子,再对症下药,效果会好很多。
当然校外班并不都是补习班,还有精英班,招的都是成绩优异的孩子。这种班,只要孩子不排斥,我也愿意报,前提是得尊重孩子的意愿。可能我儿子对校外班有很深的误解,认为去补的都是成绩不好的,所以相当排斥。小学阶段没上过,初中后多次解决,他好像明白了,但还是有些排斥。他说课余时间想自己安排学习,不想去培训班。尽管年级前三都在上,他也不想跟风上。所以除了作文,别的都没有上。
其实,也会担心别人在跑,他在走,会不会掉队?也和孩子讨论过这个话题,他说他自己会调整速度。每到寒暑假,同学们都去培训班提前学习,开学后第一次月考,大批同学进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进步,只是超前学习,但学也只是一两个单元,并非真正的弯道超车,待到期中考试后,就又回来原来的位置。真正进步的同学是针对性地补短板,没有短板效应,总体成绩就上来了。如他一同学英语弱,补上来后,进入年级前30。
最后他又反问我,你不常说学习像长跑吗?既然是长跑,就得跑的人自己调整速度和状态。听到发令枪响就开始冲,想提前甩别人一段距离,但跑不到两圈就跑不动了。往往跑到最后还能冲刺的是那种不从众,会保持又会适当调速的人。
他说他就有这类人的潜质,同时抛给我一个骄傲的小眼神儿。这一番说辞,好像他看得比我还通透,我想给他报暑假班的想法也被灭在萌芽期。
我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但我尊重孩子的意愿,也是我自己的意愿,不从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