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富翁和渔夫
一位渔夫每天早上打渔,一上午能挣两千多,下午就喝喝茶,钓钓鱼,晒晒太阳。
一位富翁问他,如果下午再打渔,就可以多挣两千多,这样一个月能多挣六七千,一年就能多挣七八万,然后雇人给你打渔,再发展壮大,再扩张为连锁经营,没准十年后就上市了。
渔夫问,上市了,有什么用?
富翁说,上市了,就有钱了,而且会有很多钱!而且这种钱来的很容易。
渔夫又问,我要那么多钱,有啥用?
富翁回答,有啥用?有钱了,你想干啥就干啥啊,你平时最喜欢干啥?
渔夫说,我平时就喜欢喝喝茶,钓钓鱼,晒晒太阳。既然我现在就能得到,为啥要等到十年之后呢?
富翁哑口无言 ……
这个故事原来给我们的启迪是,要保持初心,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或所谓的宏伟志向所迷惑。故事虽小,其中折射的人生哲理还是很发人深思的。
但是现在却出现了好几种说法,一种是按照原来的思路,说要珍惜当下,幸福就在身边,我们不能因为上市,挣钱,而忘记了自己最想要的,也就是不忘初心。另一种是,说这个故事中,富翁是对的,因为通过富翁我们看到,人如果没有远虑必有近忧,不能安于现状。不能安守于自己的一块小池塘,应该走出去,大展宏图,实现自我的理想和抱负。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还有最后一种,那就是要辩证,体验式的看待这个故事。这种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不经历连锁扩大的创业历程,不体验到生命中的各种酸甜苦辣,生死离别,我们是不会到达最终的“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超高境界的。
这个说法来自青原行思宗师的人生三重境界,即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如果像渔夫那样做事,我们永远只能停留在第一重境界,无法上升到最后的精神回归,因为缺乏了对生活和生命的历程。但问题是,如果单纯的像富翁那样,一味的追求金钱和上市,忘记了初心,忘记了生命的本质,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那我们将进入到一个欲望纷杂,自我丧失的无心人状态,那样我们就变为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欲望和烦恼多多的焦虑状态。如果这样,那还不如倒退到渔夫的那种单纯、快乐之生活。
冯友兰曾经总结过人生的四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就是一个自然人,吃喝拉撒,跟随自己的欲望,活得如同动物。功利境界,就是他认识到了人应该追求功名,保证自我的利益,有了建功立业的愿望,但这个境界还是处于中下等的。只有上升到了道德境界,才能做到看清一切,不被表象所迷惑,直指事物的本质,道德境界可以做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切都围绕着自我的德性而行事。但道德境界并不是最高的,最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就是把自己和天地、宇宙化为同一,融为一体,你的一举一动都彰显着天地的大德和和谐之内涵,就如康德所说的,把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很好的合二为一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学会一种辩证思维,既不能如富翁一般,只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精神境界,而看不到生命的终极目标;也不能像渔夫一样,总是停留下第一个阶段,不思进取,不求更高的灵魂愉悦。我们应该像柏拉图在理想国的最后所说的那样,人生到最后,应该看透一切,悟得真经,这个真经就是对神灵和宇宙的爱,切记,是爱,而不是占有或其他的低俗之物的充斥。
如果你懂得了这种爱,世间玄机都可以通过时间慢慢悟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