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瘅,意指黄色的病。前面介绍的黄汗病不是真正黄色的病,没有流汗时是正常人,这个可以看到黄色。
中医把黄色分为两种:阳黄和阴黄。阳黄的颜色看起来比较鲜黄,光鲜亮丽的黄,阳黄易治,约十天左右;阴黄的颜色看起来黑黑暗暗的,难治。本篇就是讲阳黄和阴黄的病因及如何治疗。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黄疸的成因有二:1、外来;2、内发。从而造成:胃过快、脾过慢,因为有湿积累在脾臟内,脾会肿大顶到十二指肠和胆,致使胆汁逆流入肝,再跑到人身上,便出现黄疸。
一、外因
“寸口脉”即阳脉,“脉浮”代表有表症。肺为胸阳之所,又主皮毛。土生金,脾臟里面吸收到的营养交给肺以后,肺再把这个营养传送到四肢,所以皮肤肌肉才有感觉、才有力量。当肺把营养传送到四肢与皮表时,因为受到表风的关系,这营养没有办法完全到达皮表与肌肉里,于是病人的四肢就会感觉到不正常、不舒适,这就是寸脉浮又缓的意思。痹,就是时紧时麻木感,但不是中风,症状是病人“四肢苦烦,脾色必黄”,这个脾可以写成皮肤的皮,皮肤的颜色一定会黄,“瘀热以行”,黄瘅病的第一个症状就是病人皮肤表面发黄。
汗不透发会使湿积累在体内,我们做按蹻式、呼吸吐纳、太极或其他练功夫,就是要把平常积累的湿排掉。一天两天积累的湿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但常年累月积累的湿就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同样的太阳中风,有的人桂枝汤下去就好了,有的人喝完还会出现其他问题,因为身体里有饮(留饮、伏饮),饮不去日久成湿,桂枝汤喝下去汗不透发,再加上体内原有的湿,于是脾湿肿大压迫到胆,胆汁回逆出现黄疸。
“跌阳脉紧而数”是黄疸的第二个症状,“数则为热”指胃,“紧则为寒”指脾,即胃过快脾过慢,脾胃失衡。
二、内因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日谷瘅。
尺脉讲的是阴,是肾。脾湿太盛,脾土克到肾水,故脾腹水病人是没有小便的,而肝腹水病人还有小便(肝木只克到脾土)。任何臟都有阴阳,当脾湿很盛时压制到肾阴,影响到肾臟的阴阳平衡,肾阳会上逆。
中医的观念,肾阳往外走时有两条出路:1、入小肠,与小肠有关联,一个先天一个后天。尿液从肾经输尿管入膀胱,本身是热水,再经小肠火气化;2、支援胃。先天支援后天,胃会蠕动是因为肾臟功能很好。反过来,当肾臟功能有问题时,首先影响到胃,胃蠕动减慢,不能纳谷,吃东西就吐。尿毒症病人一吃东西就吐,再加上头晕眩得很厉害(阴盛使阳不入阴往上逆冲到头),代表肾功能开始衰竭了。
这里没这么严重,肾阳反逆到胃,胃会加速蠕动,胃的速度过快,脾的速度因湿过慢,这两个速度不平衡时会产生黄疸。脾胃相表里即指协调蠕动,此张彼缩。
当胃蠕动过快、脾因湿蠕动过慢时,胃不断消食,但脾肿大顶到十二指,使食物下不去,停留在胃里,时间一久成浊,只有浊水(粘稠的水)能下去,因为太粘了,到小肠无法气化进入三焦系统,慢慢渗透入膀胱,小便变得很浓稠,故“小便不通”,为湿热。这是食物造成的“谷瘅”,堵在肠胃里。
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共同的根源是脾湿过盛,什么原因会造成脾臟负担呢?1、思:考虑担忧一件事或思念某人,过度思会影响脾臟;2、缺乏运动:常年坐电脑前,湿会积累起来,一得到表风易引发黄疸,湿来自饮。这就是黄疸病的病因,当你知道了病因,处理它就简单了。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瘅,腹如水状,不治。
额头是胃气所在,“黑”代表胃气快没了,津液也快没了,还“微汗出”,阴还在不断流失,“手足中热”,手掌心是心包经,脚掌心是肾经的涌泉穴,心和肾的虚热在往外走。中医讲:阴和阳要协调,当阴很虚时,阳就不能固守,就往外走,手掌心脚掌心就热。“薄暮即发”,黄昏是阳入阴之时,阳入不了阴。“膀胱急,小便自利”,无法控制小便,“名曰女劳瘅”,过去认为得此病的人都是近女色过多,这种人看脸即知:脸黑,眼眶周围黑。实际上,这是中医的一个缺陷,许多女人也得此病,不过有这个缺陷也没有关系。“腹如水状”,腹部感觉好像有很多积水,因为小便排不出来,实际上并不是鼓胀得很厉害。这一症状是阴阳分离的现象,“不治”,就算难治,医者也要放手一搏。
这段讲的就是尿毒的症状,因为肾臟功能衰竭掉,病人体内的毒没有办法完全排出去,终于导致心臟衰竭而死。
心中懊脓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瘅。
“心中“即胃,胃中常常很难过,胃里有燥热,东西不能吃,常常呕吐,这是酒喝太多造成的,酒客病,没事就酗酒。
酒喝下去似是表热,实则里寒,会停积在胃里,酒精的刺激让胃很难受,实际是酒的性是寒的,到了胃里是冷的,胃要把它消化掉便加速蠕动,故感觉到热,胃伤到便“不能食,时欲吐”。病很好治,但治习惯即改变习惯很难。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即经病和腑病,纯热症,经病是白虎汤症,腑部是承气汤症。本应脉浮洪大,反“脉迟”,代表脾臟蠕动太慢,“食难用饱”,一吃饱肚子就难受,且“饱则发烦”,一吃饱情绪就烦燥,还“头眩”,胃里东西不消化停积在胃里,胃热上冲至头,只有浊水下去,小便浓稠,故“小便必难”,这是预测即将发谷瘅,是食物堵到,肇因是胃过快脾过慢。“虽下之,腹满如故”,如果用攻下的方法,只能把病人胃里面堵到的东西去掉,病人还是会回到原状,所以攻下的同时要把脾胃的蠕动速度平衡回来,这就是张仲景的想法。
夫病酒黄瘅,必小便不利,其后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瘅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喝酒的人 ,寒湿停留在胃里,慢慢也会影响到脾,让湿积累在脾,再让湿热下注到膀胱,“必小便不利,其后心中热”,胃里发炎滚烫,“足下热”是因为胃气往下走,这是一种酒瘅的症状。
还有一种酒瘅,“或无热”,胃里不热,“靖言了了”,安安静静的不讲话,肚子胀满欲吐,鼻子很干燥。这种酒瘅是因为中膈积湿,中焦湿很盛的时候会影响到肝臟和脾臟的作用,肝脾肿起来顶到胃,胃在中间被挤得小小的,就会想吐,中医称之为木克土,故“腹满欲吐”。中焦湿盛还造成大肠的津液无法上升至肺,肺里很燥,肺开窍于鼻,故“鼻燥”。
“其脉浮者”,代表湿热隔在上,釆吐法;“沉弦者”,代表湿热在下焦,采攻下法。临床上很简单,不一定要看脉,学《金匮》先有个概念。湿热如果梗在中焦,就是乌梅丸证。
酒瘅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喝完酒感觉胃里很热,很难受,想吐,就立刻吐掉,吐掉就好了,不要小题大做。
酒瘅,下之,久久为黑瘅,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酒客戒不掉酒,便秘了,去攻下,便成“黑瘅”,“目青面黑”,眼睛周围青的,脸孔整个黑的,“心中如噉蒜虀状”,吸气时感觉到胸口到胃这边有很辣的感觉。进入黑瘅,就是肝胆有问题了,颜色发黑时大部分已进入内臟,这是长期喝酒造成的,都是肝硬化、肝癌等之类的症状。
“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肝病的人不管到了肝硬化的阶段或怎么样,都可以看到黑瘅的气色,就是灰黄相间,有黑有黄相间。为什么会“大便正黑”?身体里有瘀血。肝本身囤积很多的血,当整个肝都硬化掉时,里面的血管也都硬化掉,无法再囤积血了,本来应该进入肝的血就没有办法循环,慢慢地会渗入大肠里面,于是排出来的大便就是黑色的,像马路上的柏油一样,黑油答答的,这是一种症状。还有一种症状就是内臟里面烂掉了,比如说胃癌,到后期病人大便拉出来就好像柏油一样黑黑的一坨一坨,代表内臟腐烂了,这就是命在旦タ,一般来说看到这种情形就是死症。“皮肤爪之不仁”,皮肤本来就是靠血脉来滋养的,湿热太盛时,营养没有办法供应到四肢上去,而且病人吃不下食物,因为肝肿起来顶到胃,所以吃下去后又要吐掉,长时间没有营养在身体里面,自然皮肤都会变得比较粗糙。一个人皮肤要好,平时有饮时就要去掉,否则日久成湿。还有就是伏热,比如便秘,也要及时调理好,身体微恙时就动手。
酒客病尽量不要攻下,因为攻下的药大都是寒凉的,酒客本来体内就寒凉,再用寒凉的药会慢慢让内臟都冷掉,中医最怕阴寒,会使病情加重。故酒客便秘不用大黄,用麻子仁、柏子仁、当归、酸枣仁等仁剂来通利大便,攻下会更严重。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