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81872/32f2d7aefee0ae7b.jpg)
不知道是哪位哲人说过:“我们终将会成为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曾经,我们将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增加。会做一些年少时很不以为然的事,我们曾一度以为这样便是失败。
其实,换一种角度而言,这其实叫做成长。
没有人可以以少年的姿态度过一生,只因少年意气,无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若说是否有人真的能够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
对项羽的最初印象是因为李清照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当时钦慕于西楚霸王的霸气与悲情。
在公元前202年的深秋,西楚霸王项羽自绝于乌江边,留给后人一曲悲歌。曾经的一代霸王,人中龙凤,为何会落到身首异处呢?
项羽在自绝之时,将自己的失败定义在“时不利兮稚不逝”,将一切推倒命运的头上。其实,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自负,自己的英雄气,自己宁折不弯。可惜,项羽至死都不曾放下自己的少年气,最终只能留下让人赞叹的悲歌。
在鸿门宴上,项羽四十万大军对刘邦十万军队呈碾压之势,早已看出刘邦胸有大志的谋士范增要项羽必须杀掉此人。刘邦自知不是项羽对手,硬拼必败,便选择了主动示弱示好,并迅速把抢得的金银珠宝原封不动送到了项羽营中,更像项羽再三保证,我觉无入主之心,只愿当个关中王。刘邦此举成功让项羽心中的杀机顿时少了几分。等到鸿门宴上两人见面,刘邦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跪倒在地俯首称臣,这一跪更是将项羽心中的杀意变得摇摆不定,此时,项羽看着脚下的刘邦,觉得他不过是个自己可以随意践踏随时宰杀的失败者而已,而刘邦正是借助项羽在杀与不杀之间的片刻犹豫,得到了假借小便如厕尿遁的救命良机。
在刘邦撕毁盟约,亲率六十万大军围困项羽时,项羽此时只有十万大军,艰难而战。而这时,韩信请楚人教士兵去唱楚歌。项羽一听四面都在唱响楚歌,内心不禁慌了,以为刘邦已然占领楚地,项羽便亲率八百突围。跑到一片沼泽,被汉军追上。即使是到这种境地,项羽还依然保持他的自负。这时,项羽对随从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等到真的实现时,还问随从怎么样?等到跑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但是项羽却拒绝了,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就是项羽的英雄,但是却不懂隐忍,最终只得困得自刎于乌江边。
如若项羽懂得隐忍,懂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或许乌江过后,东山再起,也未可知。
我们或许初入社会都会保持着一些书生意气,那时,做事冲动。那时,会为一些委屈愤愤不平。那时,也会看不上为了钱而不断花心思经营之人。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历事情的不断增多,我们会学会隐忍,学会了凡事讲计划讲谋略,学会了遇事先想解决之道,学会了有些事情需要迂回。我们便有了一些伤感,终究成长为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其实,无论这个样子,是你曾经喜欢的模样还是讨厌的模样,只要最终它更符合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只要你不曾违背良心。便已是最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