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特别喜欢听春然老师上课,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讲座,都有一种不知不觉被带入、被引领着揭开一层又一层的面纱。有一次在联盟里我习惯性点开文章链接阅读,没有看作者是谁,而是直接去读文章了,越往下读越觉得像是春然老师的笔法和风格,一看作者,果真没错。
这其实形成了是他的一种写作风格,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模式。比如他讲到生活价值,就引申到“在真实的情境中遇见真实的问题”。
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这其实在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
杜威:课堂的三种样态一是每堂课是一个整体;二是用过去的功课,理解现在的功课,用现在的功课,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三是找到教材和现实生活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
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和真实情境才是打通现在与未来这座桥梁的任督二脉。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53262/22ecaba01d32d855.jpg)
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真实的,情境也是真实的,现在问题又来了,是问题在先,情境在后呢,还是情境在先,问题在后呢?专家指出:两者可以当做教学手段,但是不能当做教学理念。这其实非常挑战我们做老师的认知,需要我们学会去“逆向设计”:
1.教师遇见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2.思考这个“真实问题”产成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对实际的学情和实际的教材现状进行分析。
4.设计符合学情和教材实际的“真实情境”。(目的是在这样情境下会促成真实问题的自然产成,进而促使学生基于这个真实的情境解决此真实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53262/004853467135ff65.jpg)
主持人卜庆振老师想让我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是怎样引入真实情境来辅助教学的,我没敢吱声,因为关于大概念、大单元我就是一个小白,知之甚少,实践就更少了。
不过通过这次春然老师的讲座,倒是让我今后的教学有了去实践和探索的方向。
讲座结束后,我和卜老师、春然老师分别做了单独沟通,向他们解释我的胆怯和顾虑。两位老师都非常大方的夸赞我,但是,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与他们相比,我思考和实践的的确太少了。
我把自己听完讲座后受到的启发发给他们,来弥补自己没有连线的遗憾。他们各自向我推荐了一本书,一定下单买来好好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