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
很多事情不得不做
很多事情想做但从未去做
很多事情想做但坚持不下来
早上起不来,晚上不想睡,缺乏锻炼,没空学习
做事效率低,生活不规律……
这种症状被称为:碎片化时代综合征。这个时代的我们被朋友圈、微博一些快速更新的事物所迷住,甚至被这些虚无的东西“绑架”。
本书第一章就写到:让一天变28个小时的初级技能,看完后有些观念还是不赞同的,尤其作者说早晨四点起床,然后在早上八点的时候在小休息18分钟,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种作息是实现不了的。早上早起一会进行一些简单的作业还是可以的,至于把起床时间调整到四点,很难保证一天的精力可以实现精神饱满。但是关于早起的观点还是很赞同的,早起一个小时提前出门可能原本一个半小时的上班路程就可以缩短到40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完全可以充分的拿出书进行阅读,或者是运动一下。
你需要梳理每天的日常事务,因为它们是构成你每一天的基础。从2014年认识趁早并开始使用趁早效率手册,每天要做的事情和一年的目标都会计划好。包括从小学时保留下来的写日记习惯,让我敢回顾的我每一天,并学习时间划分按计划进行工作。
常有人用大脑记录一切事情,最终的结果却是忘记所有的事情,可能是一瞬间的灵感,某一项有价值需要去做的事情。其实我们的手机中有一个必备软件就是备忘录,可以随时让我们拿起来,三言两语记录一下此刻的灵感。而更多的人却一个手机用到放弃,备忘录的记录仍是零。学会随手记的习惯,我们会发现之后很多事情都会像发生奇迹般的变好。
任务优先级,记得最早听到这个概念是潇洒姐说的,在每天繁重的工作中,每天早起到了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按照今天需要做的事情排列出自己的优先级,然后一件事一件事的消化掉。
用纸笔思考,当人面对电脑的时候可能原本清晰的思路会在写的过程中慢慢流失掉,或者是偏离自己原本想象的轨迹,而纸笔的画画,写写有时反而更清晰、专注的表现出来了自己的思路。所以碎片化专注应该是:专注、放空;专注、放空;专注、放空•••••
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一过,每个人首先都要认识到自己,现在流行的手账更多人们去接受,然后用来记录回顾或者计划安排。其实怎么使用全看是自己的思考和想要获得怎样的功效,对于事件的记录;对于思考与感受的记录;基于特定领域的记录(理财、学习、健身);成长与成就;对于日程安排的记录•••••••打卡或者是写在日志都是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反映自己的过去,更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在总结过去的同时为将来做准备。每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都会让自己发现问题,不遗漏丝毫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