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多少年没有围绕某一“主题”而记下一言半语了,今晚立下决心,重新开始记录“输出”----所谓输出,其实不过是自言自语心中所想罢了。
或长或短、更新不定,希望坚持。
开始的契机在于蒋勋先生的“细说红楼梦”。《红楼梦》,我觉得是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女孩子都应该一读的经典。奈何自己念书时,念死书,并未真正详读过红楼。长大后,再也没有这份耐心细思捧读厚书了...只是偶尔电视上重播80年代《红楼梦》时,内心的涟漪还是一阵一阵真实掀翻着。
今天,偶然朋友推荐了蒋先生的有声说书节目,窃喜!一直想读红楼而未得,现在居然寻到“听”红楼的机会,多妙!听着第一回,我觉得,整个人聒噪的心思都渐渐安静下来了...真是意外收获。蒋先生声线磁性,内容娓娓道来,至关重要的,他开篇点出的很多观点我也认同。或许...我内心一如蒋先生一样,充满浪漫、美学、人性怜悯吧: ) ----好了好了我知道我小矫情,但文学的妙处恰恰在于升华了生活的细碎不是?
1、不要过度钻研“红学”。
文学即文学,尽管它或有许多背景、史实、映射,但过犹不及,现在“红学”流派之多如汪洋大海,各家各派都能套上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这也看出红楼梦的内涵丰富,不偏不倚。
2、名利财权到头空,但无人不执着。
若坐者真为曹雪芹先生,倒也不难理解,经历的家世变故真仿佛一天一地。一直相信只有有所经历的人才能深刻理解人性、社会。谁把这等沧桑故事写出来,不是“满纸荒唐言”?
3、“痴”在汉语中的俩解。
俩解俩极端:要么是什么都不懂,白痴;要么是什么都太深了,痴情。
4、林黛玉常常在哭的原因。
她是在“还”宝玉上辈子的恩情,上辈子你给我灵河里的甘露,我把这辈子所有的眼泪“还”你,足够了吧----“还”,若解在中国社会里有时父子、夫妻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很多不通的事情就通了。心甘情愿,或者这辈子我就是来“还”你的。
5、青春大观园。
按书中所述,宝玉、黛玉、宝钗、熙凤......都是十几岁的孩子。
6、熙凤17岁当家。
满洲家族传统,少奶奶掌家。于是有了熙凤的舞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