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 | 运营0岁的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可以用这三个法则来思考流行

产品经理,可以用这三个法则来思考流行

作者: captaindou | 来源:发表于2016-06-01 10:43 被阅读161次

    自从入坑产品经理,就不由地培养自己关注“最近什么比较火”。毕竟产品经理不仅对产品,对这个世界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当然,知道“什么火”还不够,挖掘其深层原因,明白“为什么”,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才是产品该做的事,和小姑娘光知道“小白鞋很火”还是要区别开。

    上个月,煜煜在微信读书上送了我一本《引爆点》,说看了一半,觉着挺不错的,推荐我也瞅瞅。煜煜是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以前做过一年运营,对于我这个产品经验为0的小白来说,当然是崇拜得不得了。习惯性地,在豆瓣上查了评分,7.7,可以接受,于是连忙读了起来。

    法则一:个别人物法则

    六步分离法则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即: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平均间隔6个人,即可联系到对方。这是一位叫米尔葛莱姆的美国社会学家做的实验,他随机选择了160个奥马哈市的普通市民,请他们通过自己的社交关系链,想办法将信件寄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沙伦市的约翰手里。实验结果发现,大部分信件只需要中转5到6次即可成功。然而,作者提醒我们,大多数人只记住了实验的结论,却忘记了一个一直被忽略的事实:这160封信件中,有半数信件都是通过相同的三个人交到约翰手中的。也就是说,这个实验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与其他人之间仅存在六度之隔,它的实际意义是有个别一些人与其他所有人相隔仅几度,而大部分人就是通过这几个人与世界联系起来的。我们管这群人叫“联系员”,作者认为,联系员是引发潮流的关键角色之一。

    联系员有这样的特点

    • 他们认识的人很多,把交友很作一件很平常切有趣的事
    • 他们涉足许多不同的领域,并能将这些领域的人联系到一起,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你和你的高中同学说,我最近在看产品方面的书,你有在看吗?我们可以交流一下。如果是联系员,他一定会说,我没有在看,但是我认识一个朋友,也是你们学校的,有丰富的产品经验,我可以推荐给你。

    如果一个普通人和一个联系员都去了一家新开的餐馆,如果餐厅的体验还不错,你们都发了朋友圈帮餐馆宣传。毫无疑问,一个联系员的影响范围要远远大于普通人。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做微博宣传时要跪求大V转发,为什么一双小白鞋,你穿无法流行,而鹿晗小鲜肉、王菲天后轻松一个街拍,就能刮起这股潮流风。所以,如果你想更快速地使你的产品在目标受众中得到推广,那就去找该领域中的联系员吧。

    对了,你有没认识这样一类人?他们热衷且擅长于某一事物,比如摄影,比如美食,比如电脑。不仅如此,他们还乐为人师,他们喜欢告诉你,哪家的串串好吃,味道最地道,哪家串串没那么火爆,但是能迎合外地人口味。哪个牌子的笔记本虽然在网站上口碑不错,但是其实有很多问题,性价比不高。这样的人,作者称之为“内行”。

    内行有如下特点:

    • 在某一领域擅长。
    • 乐于助人,一旦有什么有趣的发现,他们就要把这个“大秘密”散播出去。

    内行也是引爆点的关键人物,他们和联系员的区别在于,如果联系员向10个人推荐一样东西,可能有5个人接受,而内行向5个人推荐,可能就有5个人接受。

    之于产品,我想到了“毒舌电影”微信公众号,在微信中搜索“电影”,毒舌位列第一,这是不无道理的。作者Sir阅影无数,在影评剧评中援引各类作品,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自然就会给读者带去一种“内行”的感觉,再加上文风无节操又有趣,深受用户喜欢。所以只要是他推荐的电影,我都会去看看。现在他已经开始插入广告,然而我还是会屁颠屁颠地去翻公众号。

    还有一类人是《引爆点》提到的,那就是“推销员”,顾名思义,他们具有说服他人的能力,他们解决了“最后一步”的问题,即让你最后做出决定。这类人真的一句两句描述不清楚,因为影响一个人做决定,有很多门道,手势、外形、声音,哪怕一个点头,他们就是如此具有魅力。豆瓣书友@星汉说,“信息能不能真正病毒式的扩散出去,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多少强有力(说服力)的推销员在为此努力,让每个用户都成为你的推销员,或许是每个网站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法则二、附着力法则

    在一个月前,有个川大的女生告诉我,电视剧《欢乐颂》挺好看的,讲述了五个在上海工作的女生的故事,里面还有挺多和职场相关的内容。到最后,我只记住了有个剧叫《欢乐颂》,讲的是与新人步入职场有关的内容。后来,我和心雨组织了一次“职场新人该注意哪些事”的沙龙,心雨请来的嘉宾Clean在分享的时候,引用了三四次《欢乐颂》中的剧情,提到了“邱莹莹的办公室恋情”、“樊胜美如何提涨薪”等,并建议大家去看看。都是被推荐看电视剧,这两次有什么区别?第二次的推荐,有详细的例子,且符合当时的氛围(听者们都在思考职场上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个建议就变得实际而且符合个人需要,变得令人难忘起来。据我了解,有好几个同学回去看了该剧。

    再比如,洗脑广告词“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我认为就设计的很成功。“五分钟”和“两小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来没见过这么神器的事儿,真的假的啊?所以这款OPPO R7手机,让我这种基本不看电视的人,不仅知道了它的特性,甚至连型号都记住了。

    没有附着力的信息,你听过就听过了,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一条具有附着力的信息,才是真正能为你带来价值的。《引爆点》在附着力法则中告诉我们,内容可能没有太大区别,但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山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就能在其影响力上收到显著的效果。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

    法则三、环境威力法则

    最后一个法则,叫做“环境威力法则”,该法则认为,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比他们所想象的更为强烈。如果是一年前我听到Clean向我推荐《欢乐颂》,我可能还是没有兴趣,而他是向处于求职季的我推荐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书中通过美国地铁涂鸦和犯罪率的例子,说明我们都容易感受任何来自身边众人的压力,社会规范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影响,正是这些看似细枝末节但至关重要的种种影响,裹挟着我们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这是法则三的第一条。

    另外,作者还提到,思想或观念的传播可以通过无数小型的、组织严密的群体来实现,而群体的规模大小,也是一个可以产生重大影响的微妙的环境因素。150法则说,人的大脑是存在“通道容量”的,即一个人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知道他们是谁,和你是一种什么程度的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当人数在150以下,人们之间可做到彼此熟悉,形成“互动记忆”,提高整体效率。当人数稍稍超过150——这个引爆点,人们的行为就开始不同了。所以总结一下环境威力法则的第二条,流行可以通过无数个小群体传播,而如果我们要让某一事物在小群体中流行,我们必须把群体人数控制在150以下。

    《引爆点》其实更像是一本适合市场营销读的书籍,但是作为一本好书,产品读完也能收获许多思考。个别人物、附着力、环境因素三大法则,听上去简单,但是背后大量的实验、严谨的思考逻辑和论证过程,我认为对产品也很有帮助,我在本文中举的都是特别简单的例子,为了引起大家兴趣,容易理解罢了。大概就这么多了,会不会写的有点长?

    实习求职季结束已过去一个月了,那段经历让我看到自己的惰性和不足。产品本身就没有学习体系,从未实习过的我也常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希望能与诸君多交流,共进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品经理,可以用这三个法则来思考流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dh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