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改变》是一本关于成长和痊愈的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集,每一章都分别探索了对改变极具深远影响的主题。《改变》探索了享受到潜在收益、不切实际的期望、消极的信念、缺乏支持和应对机能等会阻碍我们做出改变;触及底线、创伤、心理治疗、旅行、冒险或顿悟等因素是如何诱发改变的;而压力和恐惧又会使改变变得难以持久;通过找寻更深层次的意义、助人、化解亲密关系中的冲突等才能使改变持久。
本书作者研究改变这一话题35年,他告诉我们如何在充满挫折的人生中,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也许再没有比研究改变的过程更为有趣和有用了,也再没有比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对产生持久的改变起作用更伟大的事业了。
作者简介:
Jeffrey a . Kottler是咨询、心理治疗、健康、教育和倡导领域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写过100多本关于广泛主题的书籍。一些最备受推崇的作品是包括作为一个治疗师,创造性的突破疗法,治疗不好,客户改变了我,神圣的疯狂,我们听到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改变在治疗和日常生活叙事,治疗师在现实世界中,关系咨询和咨询师的生活,治疗超过50岁,是一个主治疗师,特别顾问的秘密。
杰弗里还写了几个成功的贸易本关于各种各样的心理主题:私人的时刻,秘密自我,神圣的疯狂:十创造性的斗争故事,改变:什么导致了个人的转变,你不知道什么领导,但应该和最畅销的真实犯罪的书,最后受害者:脑子里产生的连环杀手,这是作为一个故事片(亲爱的Gacy先生)。
Jeffrey从事咨询、治疗、监督和教育工作已有45年,曾在幼儿园、中学、心理健康中心、危机中心、医院、医学院、难民安置机构、非政府组织、大学、社区学院、私人诊所和救灾机构工作。他还是尼泊尔女孩赋权基金会(power Nepal Girls)的创始人,该基金会支持和辅导有风险的儿童。他曾在秘鲁和冰岛担任富布赖特学者和高级讲师,还在新西兰、澳大利亚、香港、新加坡和尼泊尔担任客座教授。杰弗里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心理咨询荣誉退休教授,也是贝勒医学院门宁格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的临床教授。他目前住在休斯顿,与多元文化服务联盟(Alliance for Multicultural Services)合作,从事与难民创伤相关的项目。
精彩书评:
壹:
总体来说,《改变》是一本信息量较大但略显繁杂的书。我个人建议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即阻碍改变的因素,因为大部分人都苦于想要而无法踏出第一步。
缺陷的潜在收益,让我既震惊又不得不认同。比如说暴食症,患者在痛苦中,暂时缓解了孤独和焦虑;易怒暴躁的性格则可以威吓他人,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任何成功的改变的第一步都是要认清有待解决的问题。这看起来容易,但实际却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意识到特定行为发生的时间、方式、原因以及触发因素,对于理解日常行为很关键。”理性思维和潜意识的情感反应常常是分叉的,只有了解 想改变的习惯的内在运作机制,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找到替代机制,而非靠意志力硬扛。[2]
第二部分的篇幅最长,按因素分章节 介绍了“触及底线、创伤、心理治疗、旅行、冒险或顿悟等因素是如何诱发改变的”,建议按个人情况和兴趣选取相应的章节阅读。
例如,作者建议希求改变的旅行者尽量减少与家人朋友的联系,带着更多的冒险精神,将自己沉浸在异域的未知当中,而非事事控制。用偏离计划的身心冒险来唤起深刻的情感刺激,以激发改变。
第三部分 如何使改变持久 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但书中压力、幸福和人际关系的观点,例如保持清晰的动机和目标,建立明确的奖励机制等,并无太多新意,建议速读。
比较让人失望的是,作者在开篇中提出的问题之一“假设大多数成功的改变有共同的特征,如何才能将这些特征组合起来使改变持续发生?”,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回答。可能这个改变的配方太复杂了,作者只能呈现配方中的一些原料,而无法整合成一个可复制的方法论,只能草草以鼓励的姿态收尾。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去理解,也可以作为作者客观性的加分点。就像没有普适的减肥方法那样,也没有普适的改变方法。作者能提供的只是启发,具体还是要寻求改变的人自己去观察、思考和行动。
贰:
《改变》和未知的自己面对面,封面的一句话触动心扉:若想撬动世界,你必须把支点放在自己的心灵上。
改变,我们时刻在想着改变自己,改变现状,让自己的人生过的完美、丰富、充实;读过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均属心理累书籍,这两本书改变我们的方式不一;《改变》心理治疗师科特勒研究改变35年,访谈并调查了全球数百名认识的改变经历和体验,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当代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改变理论来分析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多种多样的质性改变,书写成本书。
改变是个很神奇的,比如我们因别人的一句话,自己生命中的一件小事,都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人生轨迹,正如书中写道:改变可能由很多原因导致,它取决于不同的个体、环境、问题、目标和情况。是的,我们有时都不知道改变为什么发生及怎么发生的,但它却潜移默化般的存在,特别那些根深蒂固的行为,在创伤中成长是个不错的方法,个人觉得,人生不就是如此,不经历事情怎能成长,常说一夜长大,虽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如果能在心理疗法上让你获得改变,而且是好的方向,岂不是不错;自疗方式有多种,也常说旅行是治愈心情的一种方式,在旅途中你会疲惫不堪,会牢骚满腹,但在旅途中遇到不同的人和景,放松自己,与自己的心对个话,岂不是一种改变;当人人生也是一场旅行,早晨换种方式起床,怀着冒险精神面对新的一天,用开放、灵活的方式面的遇到的人,换种方式做事,这些都能点燃个人成长的火花,开始一场旅行很简单,然而改变会随时随地发生,旅行不是对正常生活的逃离,也不是被隔离的现实,而是一种提醒,告诉我们体验每一天生活的可能性。
旅行可以理解为改变之旅和灵魂之旅,但这只是暂时性的,而非当你面对压力和恐惧时,又缩起头来拒绝改变,改变是持久的,我们要不停的练习,调整心态,《改变》一书给我们指引,让我们迅速消化,茅塞顿开,但你要想活的精彩,抓住能够让你变得更好的时刻,行动起来!
行动起来!是对自己最大的改变。
叁:
改变,这事很难,因为人都有惯性,而改变意味着要打破惯性,面对一种不可预知的未来,这经常让人很恐惧。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就是“和未来的自己面对面”,这真的是一种挑战。
作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在书里讲了很多案例,来阐述改变所带来的恐惧心理和心理挑战,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不过我对此倒是有点不同看法,虽说人性大同小异,但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中国人其实很难从西方人的案例里吸取什么经验教训,我们所处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文化心理与西方文明也有着不可弥合的差异,我们在面对当今社会快速而巨大的改变时所遇到的心理危机和困扰也很难为美国人所理解。所以对于这本书里所列举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读一读作为他山之石,但是是否真的可以攻玉,我对此存疑。不过西方发展的心理学自然也有他自成体系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来看待。而当今的中国也和整个世界在快速的融合,我们与西方的接触前所未有的密切,所以更多的接触西方人文主义学说,对于我们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预测西方人的行动模式都是有好处的。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公众号搜索:pengdiar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