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毕业忙碌、紧张的时候,恰恰却迎来了早已淡忘的五一假期。虽然母亲不停的微信催促,但七年的异地求学早就磨砺出了一颗“百毒不侵”的冰凉,故而百般敷衍。奈何对象要归家参加婚礼,只得仓促抢票归家。
这些年每次回家都会不自主的感慨家乡发展的迅猛,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恐怕才是我近乡情怯的原因吧。曾经熟悉的满目田野现在却是高楼林立,杂乱小巧的小店儿也都装修一新。各家门前再没有邻里家长里短的嬉笑怒骂,有的却是茅山馄饨的热气腾腾、深夜烧烤的的鲜香麻辣。
从上小学开始,记忆中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坐在家门口的奶奶默默择菜洗菜,忙碌晚饭的身影,那烧红的柴火和飘远的炊烟占据了我童年大半的记忆。接近而立之年的我这次回家记忆中那性格泼辣要求的老人只能默默的坐在黄昏下的藤椅上眺望远方了。曾经的青丝早已被岁月染成华发,农家人把日子过的蒸蒸日上的辛勤与向往早已消散成对子孙在侧的企盼以及安度晚年的安详。有时我在想他们那代人拼命劳作一辈子为了家族能够传承,为了子女的光明前程,为此不惜牺牲一辈子,放弃对这生命美好以及价值的追求和探索,这让现在的我觉得可惜却值得思索。
学会触摸家的温度才会活的更洒脱家,这次对我来说好像并不那么亲切和让人依恋,或许因为很小就离家求学有关。与父母姐姐之间更多的敬爱有余,亲近不足。少时的我经常想着如果能早早的逃离父母就好了,不用再被拘束,买自己想买的书,做自己喜爱做的事儿,再没有那些鸡毛蒜皮的念叨和教导。因为上大学之后,除了假期,平时很少主动去联系父母,就算有也只是草草的问候和不耐烦的挂断。那时的自己觉得这才是人生,自由而独立。慢慢的在外经历的久了,繁重课业的压力,社会的现实等等都让身心疲惫的自己真正明白自己曾经以为抗拒的,或许才是自己所能把握的为数不多的温暖。现在的我,有着历经社会的成熟,但却缺少了贴近父母,回归家庭的勇气,甚至到现在也不敢对爸爸讲一句爱他,给妈妈一个不需要语言的拥抱。现在的我渴望但怯懦。
越长大越是渴望归家,越长大越是害怕归家。越是远离家,越是能体会亲情乡愁;越是靠近家,越是害怕碰触亲情乡愁。有时我在想父母无私的关爱和付出,真的让人觉得贪图却沉重。儿行千里母担忧,恰是这份无私的牵挂和羁绊,每每让那个迫切逃离家庭的我无比自责和愧疚。我的人生正在风雨兼程,而我的父母却是日薄黄昏,此刻的我难以抉择,但我慢慢明白即使是距离的远隔也不能斩断一生无私付出的羁绊。慢慢的学会去贴近关爱父母;慢慢的学会怀揣乡愁去惦念家乡;慢慢的在时光荏苒中把握亲情的温度;慢慢的在力所能及中珍惜人力不可抗的逝去及美好;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在成长的苦难、喜悦中学会松懈自己,勇于思念和表达,敢于爱与被爱。
有种淡淡的牵绊叫柴火、炊烟与乡愁…有种难诉于口的情感叫父爱、母爱的思忧。
学会触摸家的温度才会活的更洒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