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庭中的“双重束缚”,师生互动可能也有》

《家庭中的“双重束缚”,师生互动可能也有》

作者: 涓涓细流_7589 | 来源:发表于2024-01-19 08:34 被阅读0次

    董伟娟坚持分享2317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359(2024.1.9星期日二)

      “不做事的人,永远也不会做错事!做事的人,总是从犯错开始的。"

        “双重束缚”是家庭治疗大师——贝特森对家庭动力学中一种矛盾情景的经典描述,他认为:

      “双重束缚是这样一种情景,即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时在关系水平与内容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矛盾,使家庭交流发展出一种矛盾的不确定性,家庭成员不知道对方是关心自己还是抱怨自己”。

    正如父亲说:“我这样做是为了爱你!”,而孩子却知道接下来可能是大祸临头。贝特森认为这种矛盾情景是儿童产生精神分裂或情绪障碍的决定因素。

          在中国的文化中,父母喜欢把对孩子的愤怒,包藏在一种对孩子的貌似关心中,越是与子女关系不好的父母,越易于通过“教育”来发泄对子女的不满。结果,孩子长期处在一种内容水平被关心,关系水平被伤害的悖论情景,而且还不能评述或反抗这些矛盾信息。

          慢慢地孩子会借助矛盾的信息来逃避惩罚,以扭曲的行为方式来应付所有的关系,失去了发展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出现人格分化延迟。

          母亲生气的对女儿说:“瞧你都15岁了,还不愿替母亲分担一点家务,你真是太懒了!”既表达一种对子女的成长期望,又表达一种对女儿的失望与抱怨。女儿要平衡母亲的情绪,觉得该做点什么。女儿对母亲说:“好吧,我来拖拖地”。表达的是一种服从,甚至是一种刻意的讨好,但内心隐藏着一种防御,害怕与母亲继续交流。

          女儿在拖地的时候,如果得到母亲夸奖,则应答成功,内心得到满足,拖地行为就转为成长的动力。但母亲却大声叫到:“瞧你拖的地!还不如不拖。养你这么大,连拖地都不会!”女儿被迫处在一种应答无措、左右为难的位置,无论如何都是输,变与不变都毫无出路。

          不拖地,要继续忍受母亲的指责和埋怨;去拖地也要忍受母亲的指责和埋怨,横竖都是不快乐。由于来自母亲的信息矛盾反倒使子女成长的动力被减弱。孩子心中的感觉是:“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摆脱母亲对我的不满。”

        于是这种双重束缚在孩子那里通过种种症状来表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中的“双重束缚”,师生互动可能也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nd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