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股票群解散,高老师和自老师各占山头,自立为王。
我就很奇怪,高老师知道海老师天天在群里说票被封号,却不知道海老师已改名自老师又悄悄来群里。而自老师也没告诉过高老师,他就是曾经的海老师。
为什么我看了几天自老师的发言就感觉自老师就是海老师呢?
首先源于语感。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语感的解释是:言语交流中,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
每个人表达语言的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人听看别人语言表达的感受也不同。
记得我小学四年级时学一篇课文《粜米》,“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好像老师讲了场面描写,讲了人物形象,讲了主题思想,该讲的都讲完了,我却总觉得少了什么,具体少什么也说不出来。后来有一次我问老师,这篇课文后面还有什么,是不是没写完啊。
老师惊异我的语言感受力,认真地告诉我,这是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的一段。后来,老师还真的给我一本《叶圣陶小说选》,我真的在里面找到了课文的全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剧《渴望》风靡全国。渴望的主题歌《悠悠岁月》就是毛阿敏唱的那首“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迷惑……”歌曲深刻揭示了,人生路漫漫的生活渴望,对真情的眷恋,对现实的执着,对未来的期盼。尤其毛阿敏深情厚重地演唱,高级又细腻,无形中总能触动心底最温柔的那根弦,莫名感动,莫名忧伤。
我查了一下这首歌,词作者是易茗,曲作者是雷蕾。
后来看电视剧《湄公河大案》主题歌《遥远的河》,邓容倾情演唱的,“无论是谁,犯我几何,一债未还,要千里追索!激情涌动,英雄职责,破晓时分,且看归来你我。”那充分释放激情和灵魂,余音绕梁的词句,我脑中一下子就浮现出易茗雷蕾创作,一查,果真如此。
语感就是如此神奇。说不清,道不明,很玄幻。
通过人的口语表达,我们可以通过声音表情来辨别其真伪其善恶之性情;其实,书面语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分析其性格其风格。
具体我也说不清,就是有点玄,大概因人对文字的敏感度不同而异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