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提到“语感”。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常以“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为目标。那么什么是“语感”?我一直不是很清楚,在我心中,语感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
有幸读到陈日亮老师的《我即语文》一书,在《杂谈》一章中提到阅读的三个阶段。让我顿时明白“语感”的具体含义。
语感即“感觉”“感染”“感悟”。
感觉,是阅读的第一步,是整体的感性阅读,不带任何动机的阅读,是阅读的“初感”。如阅读朱自清散文《威尼斯》,开篇写威尼斯别致的街景,那情景是作者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真实情景。读者在阅读中,头脑犹如放电影一般,幻化出一个个特写镜头,仿佛同样看到了威尼斯的像反写S的水上大街,像公共汽车般的大轮船。这种感觉就是阅读的“第一印象”。
感染,是阅读的第二步,我们常常在阅读中被作品形象所影响,引出相同的爱憎感受。如读契诃夫《变色龙》,读者从心里对奥楚蔑洛夫起了一阵不可遏止的憎恶,一个卑劣委琐的人物就站在眼前。读朱自清的《背影》,读者心里似乎也对父亲充满敬佩与怀念之情。
感悟,是阅读的第三步,是在感性的理解上,获得理性的启悟。是阅读所激发出来的感慨与思考。或鉴赏,或评判。如有人读《三国演义》,悟出企业管理的要诀。有人读《孙子兵法》联想到体育竞赛克敌制胜的方略。孔子读流水,大悟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何谓“语感”?富于语感的人,不但能准确领会语言的意义,还能敏锐地辨出语言的情味。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见了“新绿”,就会感受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读到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直”“圆”的理解就不是几何学上的“直”与“圆”,而是从中领略到北方的旷远、荒凉、静寂,让人怅然凝望的况味。读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能让人想到一场正义的仇杀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
读鲁讯《秋夜》中的奇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语感能力差的人认为这两句是废话,应改为“在我的后园,有两棵枣树”简洁明了。语感能力强的人,能读到这两句在用不平凡的句式写出一个极其平凡的景观,让你体味到抬头窗外,今儿看是如此,明儿看也是如此,什么时候看都是如此的一种单调、寂寞、孤独的情绪。
当下,我们的教学过于重视阅读理解的应试训练,把很多精力放在揣摩试题的理解与做答。忽略了文本本身的理解,尤其忽略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其实,一个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一定是富于语感的。反之,富于语感的学生,一定是语文成绩好。如果一个人语感能力差,也考出好成绩,那说不定是假成绩,至少是应付考试的功夫不错。
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训练学生的揣摩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而敏锐的语言感受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