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新生的美国第一次以强大的胜利者姿态迎接着属于自己的时代,他的科技、工业、商业、文化空前繁荣。这是一个令所有人都咆哮的时代,在这十年中,美国一跃而起成为世界强国。然而多年之后人们再提起,最伟大最自我最真实的反映却只是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百年后的今天,这部20世纪20年代美国最后的挽歌被搬上了银幕。影片极尽浮夸奢华:服饰、珠宝、装饰、宴会,甚至盖茨比那锃亮闪耀的黄色跑车,无不时刻提醒着我们那个疯狂享乐的爵士年代。可能菲茨杰拉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作品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但后来的所有人,所有看过这部小说或影片的人,都从那些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描写中看到了无可避免的大萧条幻灭到来之前的萧条,以致时至今日,依然会有很多人为之感慨。
盖茨比用尽所有努力为自己造就了一个美国梦,他亲自给自己改了名字,在战场上他拼命的活着,他花费巨资打造一个上流阶层的顶级聚会,他拒绝相信因为自己出身低微就注定无所成就。盖茨比一生最美的时光,就是他追寻了五年的绿光。这 绿光,是黛西家灯塔的光芒。这五年中,他依靠着那绿光而活着,绿光就像他的生命一样,亮着的犹如股票般一路狂飙猛进,财利尽收;一旦那光芒消失,他的生命急速下跌,生活中丧失理想、缺乏动力;自然,最后迎接他的只有死亡。
盖茨比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他再平凡不过的身世、经历却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很多因私下倒卖货物而一夜成名的暴发户。他们都一样,在美国赢得世界一战后获得相应的地位后,他们靠着这份荣耀,也靠着他们不怕死的胆识,干起了不合法的交易,他们拿着这笔钱,将这笔钱投入证券市场,接着便是一路亮绿灯。他们购买最豪华的房屋、开最豪华的车、举行最盛大的宴会。几经折腾过后,他们觉得光有物质的狂欢远远不够,他们开始向往精神的狂欢。他们开始追求女性,希望能找到一个真正永远陪伴自己的精神伴侣。盖茨比便是菲茨杰拉德塑造的一个时代典型,通过对他生平经历、生活状况的塑造,反映的是那一类人。在我们纵观完盖茨比的整个一生,我们很难不为他所感到惋惜。在爱情里,他是个傻瓜,幼稚青涩的像个少年,眼中却满盈着永不消亡的坚定和深情,他将绅士风度和财富毫无保留奉献给黛西。因为爱对于盖茨比来说,只有一次,从生到死,无法屈服,无法将就,无法放弃。但正如他后来所悔悟的那样:“人是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在这场关于黛西的梦中,盖茨比始终没有醒来,就像他直到死前的最后一刻,依然还在继续期待黛西的来电。他是一个敢于将勇气埋在自己纯洁的梦里人。
盖茨比的梦,是拥有黛西,而黛西的梦,却是拥有金钱和地位。在影片中,作为黛西的表哥也是这样黛西的:“黛茜从来是个拜金、虚荣、愚蠢的表妹”。年轻的时候和盖茨比因为爱情走到了一起,那时她们都还是一个至真至纯的人,后来盖茨比因为战争的原因暂时离开了他,这一分别,便是五年的互相牵挂,五年的时间,让他们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待到重逢的时候,发现黛西已经另嫁商人为妇。但一个看重名利的女人,无论是在那个时刻,都不会傻到放弃自己的权力的。所以,对于盖茨比,她是无法给他纯粹的感情的。她和他在一起,因为他现在确实是有钱人,这只是她想离开汤姆的重要保障而已。她的愚蠢,在于她不相信有人能够不求回报地爱她,她受着无上的宠爱,对此迷惑不解但又忍不住利用。她本应只是对岸那盏绿灯,但却真实而飞速地将盖茨比拖进错误的轨道。这样的一个贵妇小姐的形象,同样也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那些生活富足、但却还对金钱有所渴望的人物典型。
别林斯基的典型论中曾提到过:“没有典型化,就没有艺术。”在他看来,艺术要反映生活的本质,比现实本身更酷似现实,这体现着艺术对于真实感的追求,所以,真实性是艺术的基础,典型性则是真实性的集中体现,也就是创作独特性的首要标志。《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社会缩影的经典代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在歌舞升平中空虚的享乐着、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与精神却很空乏。盖茨比生前所拥用的,是那个年代包括菲茨杰拉德在内的人们所极度渴望的:一是才华,一是金钱,他们曾都一度拥有过,但最后又全部失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