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天就翻篇的互联网上,“有趣”算是过时话题了,可网络向来高产概念,相关讨论则一地鸡毛。前一阵儿讨论油腻中年时,竟出现了对照表这种理工科产物,可见有争议好参与,远比真实和理性重要。
但“有趣”这一概念,到今天余温未消,并在公众心智里落地生根,说明它确确有可取之处,不管你以大张伟还是李健,或是某某某拿来做这一概念的参照,它确实勾勒出了某种机灵、品味、得意的生活状态。
说白了,它是中产阶级生活趣味的又一个缩影,被媒体合谋贩卖给嗷嗷待富的小青年们,尽管做梦,并不是可耻和过份的事。
1.有趣的成本
如果从浅显层面来看,打造一个“有趣”的生活标签,至少以普遍认知来看并不太难, 比如,你要看过最新美日韩剧,知道微博上的段子手,熟练使用新梗或最新膜法,或者掌握一门手艺,这些都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显然,每天马不停蹄的快递员或其他高强度工作者,难以跟有趣沾边。
因此,祭出“有趣”的生活态度,不过是对中产生活向往的一个惯性。而把“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设为签名档,就好像是在闺房门上,贴了张“屌丝勿扰”的告示。有趣和文艺是近亲,而文艺根植于闲暇和消费,至此,“有趣”的成本已呼之欲出。
当然,这里有一个多快好省的替代方法——多玩手机。
2.有趣的可疑
进而这也解释了,在见缝插针地空闲里,我们何以被逼迫得三分钟就得看一次手机?我们害怕自己被边缘化,无论是在办公室话题里,还是网络评论中,谁都不想做OUTMAN对吧?
把自己挂在网上,是一种获得与主流趣味,同在一个平面的幻觉的低成本方式,但可曾有一两次,你对这些逗你看着手机傻笑的东西,感到幻灭和不值得?
正如今年夏天,在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年度八卦里,吃瓜看锤到最后,你感到无聊和被戏弄,简直想喊几声“去他妹”,可无论你是持何心态,那些换着姿势进入某个话题的各路大号,实现了它们的流量飙升。
3.有趣的阴谋
所以,我时常感到,某种神秘力量埋伏在网络,像一头庞大困兽,等待某个话题引爆大量讨论,被其用来果腹,如果给它命名,我想该叫——自媒体经济。而藏着广告的阅读原文链接,是它的心脏和血液。这无可厚非,互联网经济的动力正是如此模式。
进而,如果缺少一定程度的时间管理和清晰的兴趣方向,原本被你引为成长跳板的互联网资讯,则很可能将你淹没成它的经济手段。另一个可怕之处是,当你把这些看似煞是有趣,占据你内心的东西,被提炼成“北上广放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的金句时,则又是一种虚妄和傲慢了。
在那条可疑的追逐有趣的道路上,我们宝贵的时间(哪怕时薪并不高)被消耗,我们的意志和某种宁静的品质却就此消磨。嘿,还不如打几盘王者呢!
说到底,“有趣”是取决于个人对外界的反馈方式, 除了需要多种成本投入以外,还需要跳脱禁锢思维地表达。但当你对有趣进行过分追逐时,又常陷入它的泥沼之中,以致耽误了汲取其他价值信息的时间。
其次,对有趣的过分追逐,会制造思想幻觉和惰性前文也已说过,因此,当我们从有趣之中抽身,该如何应对网路的信息爆炸呢?
4.资讯、知识、智慧
我们需要分清资讯、知识、智慧,从而进行取舍。
资讯,当然多是指新闻快讯,通常只需扫一眼,它们绝大部分与你的生活无关。而知识则是深入阅读一条资讯时,刷新你见识的东西,至于智慧则是对资讯与知识的取舍,即判断它们的价值。
例如,当你读到一条现金贷泛滥成灾的深度报道。这一现象即为资讯,而深度报道中的去杠杆或明斯基时刻等词汇,则属于知识。至于智慧,既是你阅读之前的先见,也是你阅读之后,继续捂紧钱包和对未来的忧虑。
对资讯和知识的筛检,适用于个人在任何行业的成长,当然也适用于生活。智慧则是清晰的一种自我认知,它确保你不过于好高骛远或眼高手低。
适度的无知,有益于避开资讯的洪流,从而保持清醒的状态,来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并以此切实地指导生活的判断。(可我们平庸的生活四平八稳,一生中堪称重大的抉择几乎屈指可数。)
换作装一点的说法,它有助于你培养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5.抵抗信息污染
另外,取舍资讯与关注点,除了能优化时间的利用率,也是减轻国家信息把控与消费主义侵染的方式。
先说国家信息把控,抛开言论边界和信息透明度等政治意味的话题,它首先是一种政府治理手段。具体到我们国家,官方对资讯的把控自是更加严格。因此,许多官媒的信息显然不值得一顾。
大约十几岁时,我几乎没怎么接触网络,有一次在新闻联播的背景声之中,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个毫无必要收看的节目。那些播诵稿的套路和用词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外交会晤还是民生关怀,我们能听到的只是希望和美好,实情不便告知。
除此一种的必要把控之外,在信息引导方面,官方远比我们能想到的高明得多,尽管官媒上常有自己打脸的笑话看,但这些仅是桌面上的小手段,至于藏于无形的那些,对不起我也不知道。
同时,我们还面临着资本实力在消费引导方面的操控,这是一场愿打愿挨式的狂欢,如今这一趋势日加明显,因为流量的变现周期衰减得太快了,昨天上热搜,今天最好就能有代言。
嗯,还记得上个月在舞台上摔倒的某模特吧?当你的祝福和鼓励,隔日给她换来了广告海报闪屏在你的微博,唉,多么迫不及待!
因此,与官方信息大多散发出某种腐朽的味道相比,资本的信息洪流,则像是一个无情的婊子,它玩弄你,娱乐你,然后抛弃你。适度的无知,有助于避开它的蛊惑。
另外,我们需要保持一定无知的原因,实在是由于精力有限,哪怕是在面对一些怀揣好意的推送,也注定只适合匆匆一瞥。(我这篇也概莫例外)
6.保持直觉与专注
不妨翻翻你在各处收藏的片单,书单,歌单吧!它们业已成为我们安慰自己进取和奋进的装饰,只怪日常生活的琐事已足够杀得你措手不及。
说完这些,难道我是该抛出某个解决之道了么?但很抱歉,并没有也不存在,我也常陷于这一状态。故而,我所言的适度无知,是保持清醒和培养直觉的简便方式。
此处的直觉,不是凭空臆想的判断,而是由返及自身的思考角度,很多流行的金句,听上去很美但需要警惕。
譬如,前几天梁欢乐恶毒秀里批评到的犬儒典型句,诸如认真你就输了等,这些显然不符合你从到大的认知。
那么,当我们在热切的转发时,我们在转发什么呢?(好俗的句式套用)
那些掐头去尾的情感故事,那些希求提供励志或感动效果的推文,那些安抚你人生小困顿的金句,那些扎心的文案妙句,噢,它们热闹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像一枚小小的按钮在不断激活着,我们随时可能麻木的神经。
但为什么不选择用直觉来体验这些呢?想感受生活的不易,没有一篇推文比马路上的景象更真实。探讨剩女现象和问题,也大可从你的身旁左右出发。尽管,冷漠和疏离是城市生活的常态,但当你凝视你周边的一切,它们也必将回你以凝视。
前面说到精力有限,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保持某项技能的专注尤为重要,在适应高度分工和细化的大环境之下,你必须如此才更好保持竞争力,同时,别担心技能单一而无谓的焦虑,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绝大多数行业,技能大多能够一以贯之。
在保持适度无知状态时,我们可以放任一些片断记忆涌进来,那种把旧日子小火慢炖的沉浸感,能够戳破许多虚妄的焦虑,在那出神的感觉中,说不定你还会被催下几颗泪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