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7
阅读前需要摒弃的坏习惯:
读书切忌简断,这会打断阅读的乐趣和快感。
读书时远离手机。
读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着目的阅读,一种是自由阅读。
前者,需要了解一本书的框架和脉络。问题是什么,研究现状是什么,怎么解决问题,这里面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最有力的案例是什么,怎么论证的,最后对对方有什么好处。
后者,是令人享受的一种阅读。最好的方法时沉浸其中,认真体会,看看这本书有没有冲击你的心灵。没有目的的阅读不代表没有价值,反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探寻。
带着目的的阅读,往往读的是舒适圈周边的东西。自由阅读则是突然跳到一个未知黑暗区域,通过慢慢的探索,点亮这片区域,是一种让人愉快的体验。
当你能够找到不同的书之间的联系时,两种方法就殊途同归了。
我们在阅读时,一开始不要有直奔答案的想法,先积累再精简。目的性太强,就会减少大量脑力摩擦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如何解构一本书?
第一,开宗明义: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条主线,阅读时,首先要弄明白,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不同的书的主题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有些书是在读完之后,从整体出发才能发现它的主题。小说一般都是如此。
但工具类的书不一样,一定要尽快让读者知道书的主旨,否则没人愿意花时间在这本书上。这类书阅读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非消遣娱乐。我们首先要在书中找到定义这个问题的句子。
所有的论证过程一定是先从定义出发的。定义了一个主题或概念以后,才能开始探讨解决方案。所以,再复杂的书,也应该首先看它怎么定义问题的。
第二,要熟悉书的写作背景。关于书中的主题,相关领域的人曾经做过哪些讨论,哪些机构曾经做过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什么,有些书是这样写的。有些书则没有背景叙述,直接跳到解决方案上。
一本书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开阔眼界,让人们了解一个理论的前沿研究状态是什么,从而间接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第三,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或者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变化的过程是什么。
工具类的书在这个部分就是寻找解决方案。在这些解决方案的论证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论据。这些都是书中很有价值的内容。
第四,画龙点睛,一句话总结价值升华。
一般来讲,书的最后一部分,会进行价值升华,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一本书,前面定义问题,然后解释清楚背景,中间是解决方案的讨论过程,到最后是价值升华。
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要学会从书中提炼出问题,也就是书的使命,同时将它的价值进行升华。
第五,图书画线有学问:什么才是精华?
读书笔记有学问,8类文字提升阅读质量。
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2.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4.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5.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6.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
7.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8.书中的奇闻轶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
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脑子里要提醒自己注意以上8种素材。每看一段,就要想想这里面有哪几类是值得保留的东西。
所谓“讲书”,就是取舍的过程。在讲书的过程中,把内容有重复、不太精彩的内容删掉,留下精彩的部分,让大家觉得这本书是经过“科学瘦身”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