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土故事青春年华简宝贝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作者: 无水的河 | 来源:发表于2018-09-08 00:40 被阅读53次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一生写过那么多文字,在报刊杂志登载过的文稿也是不计其数。发表于网络的自不必说。然而,究竟是从哪一年开始写作?第一篇文章是什么?写了哪些东西?全然忘却了。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隐约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尝试写作文。最初不懂得何谓作文,更不知道如何去写。好像老师说过:我们学过的课文,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或者是小说,那都是人家的“作文”,发表了,就成了我们的课文。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那时的小学包括校长只有两名老师,一男一女。年龄都是三十多岁的样子。他们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而且所有科目、所有课程,诸如算术、语文、政治、历史、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等,都是由他们两位轮流上课。我们每天都与他们两位打交道。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两位老师是我的文化启蒙者。女老师名卢秀兰,性格活泼,积极向上,亲和友善,对人恩威并举。男老师名孙学宏,修养深厚,威严冷峻。讲课通俗易懂,又言简意赅。学生提问,他讲解得透彻入骨。对学生要求极其严而又讲理有道。

    每次上课,孙老师都带着一把戒尺,放在讲台上。倘若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开小差,小动作,交头接耳,他的眼睛全然捕获。当时不会处置,他会在讲完课之后,一一叫到讲台前面,伸出手掌,每人罚一戒尺。然后逐个训话,直到认识到自己的错处并能答出课上所学为止。所以,每到他的课,我们格外小心,不敢放肆。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孙老师多才多艺,文采纵横,吹拉弹唱,样样精通。音乐课上,他弹着风琴教我们唱歌。村子里有什么文艺活动,他总会被邀请演奏笙、笛、二胡、唢呐、杨琴等乐器。

    孙老师最出名的才艺是书法。他的字遍布学校的教室里、院子里、村子里的大街小巷,甚至全县闻名。他写在教室墙上的毛主席语录如同经典的楷书字帖。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在书法课上,那个时候叫写大字,孙老师教我们如何研墨,如何握笔,如何下笔,如何布局……每次写完大字,老师批阅回来之后,我的大字本上所划的“红圈”最多。

    我们的第一节作文课是孙老师给我们上的。前文提到的那段话就出自孙老师之口。这几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时常想:我的作文也能发表吗?也能变成铅字印在书里吗?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遗憾的是我已经想不起第一篇作文写的是什么了。以致后来初中、高中所写的被老师拿到班级和学校里展示过的作文都去无踪迹。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2012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在住所周边漫步,小路两旁的绿草挂着露珠,浸湿鞋帮。此时猛然想起读初中时写的一首习作,一首小诗《上学路上》。写诗的时候,对诗知之不多,尚未入门。只是觉得诗体简练、有韵、含蓄,而且朗朗上口,似乎可以脱口而出。甚至觉得谁都可以写诗。

    我升初中是1972年。当时一个乡(原为人民公社)仅有几所初中,二十八个自然村(当时叫生产大队)分成几片区,按片入学。我的初中学校位于人民公社驻地——大黄堡村,离家约有三里路程。其间有两条路可走,皆是土路。一条大路是在旧时“毁民壕”堤埝之基础上修建而成的连接公社的主路;另一条是众人为了抄近路沿着渠埂和田埂而踩踏出来的小路。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多数家里还没有自行车,上学路上基本是徒步行走。为了省时,每天都是走小路。  吃完早饭,带上一个馒头、一条咸鱼,包一包白糖,有时包一包咸菜,就算是中午饭。书包上拴着一个搪瓷茶缸,渴了就从学校院子里的水缸里舀水喝。缸里的水是同学们轮流值班,拉着平板车从西边的水井运来的。学校里有几口大缸,每一排教室前放一个,教师办公室门前也放一个。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早晚都是与同村的几个同学结伴而行。偶尔也会与邻村的同学相汇。单程大约用时半个钟头,一路上有时跑,有时走,说说笑笑,蹦蹦跳跳,甚是欢快。

    这条小路充满了愉悦和快乐,也充满了艰辛和无奈。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寒冷的冬季,北风呼啸,漫天大雪。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子,双手插进袖口里,弓着腰,闭着眼,顶着狂风,在一尺多深的雪地里艰难行进,有时进一步被吹回两步。风吹眼睛流着冰咸的泪水。最终迟到了,老师看着我们满脸通红,双手冻僵,心疼我们,没有被罚站在教室门外,而是请进入座。到了第二节课,冻透的身躯才慢慢缓过来。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多雨的夏季,三天两头下雨。穿着雨衣,光着脚,冒着瓢泼大雨,踩着泥,趟着水,深一脚浅一脚,步履蹒跚。到了学校,雨水加汗水,衣衫还是湿透。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地将衣服拧一拧,照样穿在身上。

    夏天蛇多。走着走着,路上窜出一条大绿蛇,横在小路中央,仰起头,向我们吐着信子。我们担心迟到,不敢与之周旋,悄悄从旁边绕过去,继续赶路。放学回来的时候,心有余悸,生怕再次遇到蛇,几个人紧紧地挨在一起行走。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相邻两村,长辈有怨,孩子们同样不和。经常隔河对阵,弹弓石块,互相对击。有时路上相遇,免不了摩擦口角,乃至拳脚撕打。

    刚入秋天,地里的庄稼还没有完全成熟。只是间作套种的豆子熟了,已经收割。小路很窄,两侧是一望无际的高粱和玉米,超过头顶。也有水稻,高过半身,叶穗淡黄。微风吹来,玉米地里会传来一阵阵哗啦啦响声。独自一人行走多少会有一点恐惧。如果再出点儿怪叫,当然会毛骨悚然。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小路上长满了野草,草高过膝。成片的野花,五颜六色,颇是惹人喜爱。秋天的早晨,草上挂满露水,走到学校以后鞋和裤子都是湿的。

    无论如何,还是快乐多一些。

    记得一年秋后,庄稼已经收割完毕,田里仍堆着一些秫秸。那天我们出来的很早,路上有机会玩耍。行进途中,小路东面的地里有一只野兔。我们分兵几路,迅速出击,包围野兔。

    野兔一会儿向西狂奔,一会儿又向南飞窜……我们几个同学协作配合,堵住缺口,极速收紧包围圈。抓起坚硬的土块,向野兔发起近距离攻击。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野兔被击中,虽然没有毙命,但明显受伤。野兔预感到突围无望,转头钻进一堆秫秸垛里。我们立即围住秫秸垛,每个人手持一根粗壮的高粱杆,当做武器,各守一个方位。

    好在秫秸垛不大,几个人坐在秫秸垛边缘,防止野兔逃窜。继而身体趴在垛上,压得野兔在里面吱吱叫唤。我们便循着野兔的叫声,判断其位置,扒开缝隙伸进手,将野兔生擒!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我们抓着野兔的耳朵,一路小跑,正点赶到学校,将野兔交给老师。刘学明老师接过战利品,满脸笑容,幽默地说:“快来看,他们知道咱们胃亏肉了,送来打牙祭的美味。劳苦功高啊!先放笼子里养几天,增增肥,不然不够吃啊。哈哈!”

    我们这些走小路的同学,因为每天跑跑跳跳,跃壕沟,投石块,爬大树,掏鸟窝,捉知了。时间富裕的时候,下河游泳,摸鱼,掏螃蟹……一路欢笑,一路趣味,一路强身健体,长了不少本事,学了很多技巧。在学校运动场上,还真出过好成绩。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一个下午的作文课上,完成了老师规定的作文后,根据上学路上的亲身经历随手写了一首小诗,题目是《上学路上》,顺便就夹在作文本子里。

    小路上的故事太多了,足可以写一部长篇儿童文学。如果写诗,也完全能够构思一部纪实长诗!可惜呀,我还没有真正明白诗是什么,怎么写诗。也不具备驾驭语言的才能,没有办法在一首诗中完美记录和表现小路上的完整故事!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初中语文老师是刘学明,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博学多才,师德高尚,教学严谨风趣,文学功底深厚。在语文课上,一到讲新课,他总是第一个叫我作范读,他作点评。然后他再正式范读,读完问学生:谁朗诵的好?学生们当然齐呼:老师读的好!他哈哈一笑才开始讲课。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在作文课上,他往往是把批改完的上次作文带来,发给同学。而我总是迟迟见不到自己的作文。这时,他举起两篇作文,说是展示一下。其中就有我的那篇。他以他独特的口才,充满表情地朗诵完两篇作文之后,问学生:知道这两篇作文是谁写的吗?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刘老师在我的作文本子里发现了我的那首小诗,专门派人叫我去他的办公室。他先问我:“读过陶渊明的诗吗?”

    我说没有。

    他说:“你小子会写诗了!我看了,有点儿陶渊明的味道。只是陶渊明写的是 ‘带月荷锄归’ ,‘夕露沾我衣’ ,而你写的是 ‘晨兴饭罢去’ , ‘旦露湿我衣’ 。一个是去,一个是归。一个是早,一个是晚。看来你已经懂诗了。”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停了片刻,刘老师以长辈的鼓励语气对我说:“小诗虽然仅仅四句,却蕴涵着春夏秋冬、喜怒哀乐无数故事!”

    说完,他从身后的书柜里找出一本书,翻到陶渊明的诗,指给我看。我觉得很新奇,真的如此巧合吗?我的一篇习作竟然与古人陶渊明的诗篇发生联系?在此之前,陶渊明何许人也,我一无所知啊!既然如此,我便没完没了地往后翻,往下看。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刘老师说:“拿回去慢慢看吧。想着还给我。”

    2012年那天早上散步回来,从我的书柜里面的一本日记中找到了这首小诗——《上学路上》。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第一篇习作吧。照录于后。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上学路上

    读书黄堡村,

    晨兴饭罢去。

    茵茵足下草,

    旦露湿我衣。

    ——1973年秋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为了让诗再丰满一些,后来特作一些扩展,并作了个别修改。一并抄录如下: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上学路上

    读书黄堡村,

    晨兴脚步急。

    肩头旧军包,

    书本多拥挤。

    同行三五个,

    言笑走不疲。

    茵茵足下草,

    旦露湿我衣。

    《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学路上》之创作前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xk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