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简书写作中新开一文集,叫浪花偶拾,主要是想记录一下自己平时看到的想到的一些小片段,有时来不及成文,有些暂时不成熟,有些事情很小,但又对自己有所触动,所以先记录下来,以后慢慢琢磨,亦可作为写作素材。
比如,昨儿下午去理发引发的思索。我比较念旧,在同一家理发店找同一理发师连续二十几年不改,不管长发短发都交给他打理,倒是省心,但最近这十多年假小子发型自己都忍无可忍,为啥他还觉得挺好?我是男人婆?半年前跟着先生找他的“御用“理发师,发现真是大大不同,虽然价格高几倍,但物超所值。念旧好还是不好?这种情况说明什么问题?同样我只在一家美容院让同一个美容师捯饬二十多年,为什么现在还是喜欢去找她呢?也许与时俱进、不断精进才是关键吧。
比如,现在物品包装精美,外观很是高大上,用起来却不如人意。就说瓶装奶吧,常喝的某知名品牌,有高矮胖瘦各式的酸奶瓶瓶,吸管有两节拉伸的,我用它再怎么戳瓶上的锡纸口基本是没戏,可能没找到窍门,也许是没力气,总得先用剪刀戳个洞才喝到牛奶;拧盖的瓶子,因为粘稠,每次都底部要留一些,不能老仰着脖子让它淌出来吧。直接扔掉有点可惜,太浪费,大点的调羹伸不进瓶里,还得特意准备小不点的勺子一点点挖出来,最后勺子把还沾牛奶,让人不爽。各种袋装食品,像我这心急的性子,不会找剪刀剪一直线,往往是顺着小豁口一撕到底,吃不完没法夹起来保存,咋就不能换位思考,学学日本的精细化,更人性化一点呢?
再比如 ,前两天看文,看到一个词:间歇性冷漠。脑子里立马蹦出一个我文章中曾用到过的“间歇性堕落“,再查查网上,还有“间歇性努力”“间歇性自律”“间歇性自虐”……有意思吧,每个词对应一种生活中的状况,可以仔细分析一下。
还有,同学说我在学校时特拽、傲气,现在比以前可温柔太多了,我自己咋没觉得呢?当时农村出来的小土妞,又有何资本呢?是不是需要检视一下以前的自己?我可是一直感觉良好,自认为对人对事也不冷漠。我喜欢现在的自己还是年轻时的自己呢?也要琢磨琢磨。
我记忆力出问题了,尤其是对数字直接无感。除了印进脑子里的特殊日子,什么事情发生在哪一天常常记不住,哪怕只是最近几天,也要考虑很长时间,日期还不一定正确,甚至可能记混了。很多时候要找参照物,要去联想,比如是临近什么节日,比如是孩子的什么重大节点等等,要么就是用笔记下来。大的时间点记不住,细微时间更是一塌糊涂。对材料中的数据也是如此,不是不重视,即使强迫记住一二,很快又是一片混沌。很是纳闷呢,抽时间找些资料自我研究研究,到底是何原因。
人的大脑真的是只让自己看到它想看到的东西么?走到马路上,忽然看到路边连翘花开,看那势头,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就在眼皮子底下,天天走过两趟,为何没有发现,是自动忽略么?那我错过了多少的美景,生命中又错过了多少人和事?有遗憾么?是不是也要回忆回忆。
现在,对“人们能从一个物件上看出什么并不在于物件本身,而在于观察者自身的修为”这句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不只是物件,对人和事件的看法也是如此,修为越高思考愈深,认识越通透。
世界上没有永远,只有当下。过去的已过去,未来的还未来,只有此时此刻最踏实。至尊宝那句“爱你一万年”也有时间期限,保证活在当下、爱在当下、努力在当下,以后怎样不要多考虑。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的未来,但身体和呼吸一直停留在当下,所以照顾好它是当下的责任。
……
每天总能留意到什么,如果不加以记录很快就消散。稍稍动动笔,就能把那一刻触动自己的火花保留下来,每日反思,时间长了,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特别是有些东西如果不记录,就会反复出现,提醒这事很重要,逼着自己去动脑。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出击。
感受与思考同在,学习与改变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