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乡村的闹元宵,仿佛是从吃元宵和耍狮子开始的。
吃元宵,话团圆。儿时,元宵节前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因为要提前备好馅料,来做元宵。
母亲在选馅料上很讲究。依然记得,母亲主张优中选优,她将挑中的饱满、滚圆的花生,倒入平底锅中文火翻炒,有香味散出,便倒在案板上,用力辗碎。将花生碎中放入提前备好的白糖和面粉中,再和入适量凉水进行搅拌,待到软硬适中即可收手。这个步骤马虎不可,馅太硬或过软,都会直接影响到口感。
拌好的馅料,抚平,切丁,方方的、小小的,放在通风处晾上二十四小时。
第二天,开始做元宵了。只见母亲将晾好的小方丁,蘸些水,放在撒有红薯粉的筛子中来回滚动,搁一会儿,再往小球上洒些水,继续滚动,反复五六次,一个个洁白,光滑,细腻的元宵便诞生了。
元宵节这天,望着锅里翻滚的白球,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母亲盛上煮好的元宵,嘴里念道:“吃元宵,幸福团圆”。
原来吃上这香甜的团圆,母亲的心里就会感觉,全家人团圆平安。
元宵节吃的热闹,耍得也精彩。
耍狮子,盼吉祥。耍狮子又叫舞狮子。这个习俗将元宵节“闹”到高潮。正月十五这天,又窄又深的小巷子里,人头攒动,大人牵着孩子,涌入打麦场。表演耍狮子的演员被乡亲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一个圈中。
眼瞧见,表演的两个人,身披精心制作的狮皮,四脚露出。一人顶着狮头,一人撑着狮尾。一只金毛狮子在人们的期盼中出现,活像真的一般。随着绣球的抛出,只见狮子后腿一蹬,敏捷地跳到了红漆的长板凳上,嘴擒绣球,摆头晃脑,人们一边鼓掌一边吆喝“上板凳”。
在阵阵喝彩声中,板凳的高度开始增加,狮子表演的难度也随之变大。眨眼间,狮子轻快地攀到房顶那样的高度。攀登地过程中,狮子时而抖动狮毛,时而单脚站立,时而弯腰屈膝,惊险逗趣得场面,引得观看的人们掌声雷动。
为啥要用红板凳,并且不断搭高呢?
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娓娓道出缘由。凳子用红色,代表红红火火,登上凳子寓意为步步高升,生意兴隆,吉祥如意。原来,耍狮子里还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元宵节的习俗还有划旱船,唱大戏,踩高跷,扭秧歌等。人们用朴实的方式来狂欢,以此辞旧迎新,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希望新的一年大家平平安安,事事如意,吉祥团圆,幸福长!
如今,元宵的做法、吃法,方式多多。正月十五的活动,花样频出。远在城市打拼的我总觉得,不管时光如何流转,儿时的元宵节是最有年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