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普通孩子父母们的建议:注意这3个方面,语文越来越好
到了5-6年级,有没有发现很多孩子难以考到高分?越是普通的孩子,语文就下降得更厉害?
事实是:每个年级,孩子都在积累生词、词语、古诗、看图写话,到最后,很多孩子在学习语文时还是感觉吃力,觉得困难,不喜欢语文。
学得好的孩子越来越好,不好的孩子就越来越不好。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对语文越来越没兴趣呢?
一、父母的“语言暴力”和“负面行为”
正式进入一年级,孩子认为他是“小大人”了,可以光荣地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有的孩子适应非常快,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力;有的孩子适应非常慢,表现了哭、不适应、焦虑等一系列不安全的反应;有的孩子管控不住自己,表现了好动、课堂专注力不高的行为。
3种不同“反应”的孩子,分别对应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语言,不同的态度和语言决定了孩子的上限。
表现了极强适应力的孩子,获得了老师和父母的认同,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在父母和老师的期待中越来越好。
表现了哭、不适应、好动、课堂专注力不高的孩子,父母接到了老师的问题反映,她们会焦虑不安、觉得没面子,就把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就有了“语言暴力”、行为上的失控。
“语言暴力”是指大声呵斥、看似依职行权,实际上使用语言暴力逼迫孩子服从自己。
特别是呵斥,在父母情绪不佳时,变得更加狰狞不堪。
语言暴力会使你原本期待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偏离轨道,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力。
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量变的积累一定会导致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
如果父母经常性地不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去改善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和行为,势必成为影响孩子学习最重要的环境和条件。
错误式的阅读理念和观念
为了使课内和课外有效结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每个学期都有对应的课外阅读要求。
很多父母通过叫、喊、命令孩子完成阅读打卡。群里一条一条的打卡视频看似在坚持打卡,但不要忽略背后的现象,叫“无效成功”。
不是每一个成功都是有效的,都值得庆贺;也不是每一个失败都糟糕透顶,毫无所获。
就像报听写,如果孩子对一个单元的生字词非常熟悉,你每天重复报听写,即使全对,也是“无效成功”。
听写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检验孩子对生字词是否熟悉,听写有难度的字,孩子如果忘记如何书写,才是收获。
听写可以一周听写一次,再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当加大或减少频率。父母们一定要注意“无效成功”带来的隐蔽性。
除此之外,阅读的时间,很多人认为在小学之后才开始,其实不然。
有条件的阅读培养是在母胎里就可以进行的。再是3岁,最晚9岁前。9岁后就很难让孩子喜欢阅读。
不是孩子天生不喜欢某种东西,而是你从未给她这个东西。
我2个孩子都是在一出生时就介入书籍阅读的,2岁10个月有意识听古诗、3-7岁有意识亲子共读不同的中文绘本和英文绘本。
经历了7年,姐弟俩的奖励是用来看书的,或增加看绘本的数量和时长。
如何“阅”,如何“读”是有方法的,我常用的是“装傻充愣”法。
我首先会看一遍书,再以聊天的方式和孩子开展探讨,我假装回忆不起来情节,如果孩子这个时候是看完了这本书,她是可以立即接上我的话,并且共同探讨书中的内容。
教育,有时候不是强悍,而是你放低姿态,给孩子一个滔滔不绝的体验。
错误式的阅读理念和观念,孩子看似在阅读,却是走马观花,父母们心里舒畅,到高年级才发现阅读“无用”的结果。
三、经常性的对比
很多父母喜欢比较,看到别的孩子在阅读打卡,她的情绪是晴雨表,高兴时,喊孩子打卡;不高兴时,直接指责、开骂。
如果经常性的拿孩子做对比,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逃避,形成不好的自我。当一个人都自我否定时,更别谈学习语文了。
知道以上三个因素后,我们来看看,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孩子的语文会越来越好呢?
一、兴趣除了来源孩子自身的天赋、学校老师的引导,更源于父母的给予
有一天,我问正上初一的外甥:“你觉得小学和初中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他说:“科目变多了,精力更分散了。”
对,科目变多了!如果不学会总结,不构建学习方法,不学会有效学习,越到高年级,学习就会越吃力。
小学阶段如果语文好,只能证明在这个阶段你的学习能力,到了初中后,不仅靠学习方法,而且靠大量的课外阅读。
现在想想,我初中下滑的原因一是没有读到好书,阅读量不够,学习其它科目较晚,再学习时,如果知识没办法理解,就容易对学科厌倦。
我尤记得看《神话故事》,还是借的一位男同学的书看完的,我到现在都能记起书里的细节。
你看过的课外书,会撑起你对语文的兴趣和热忱。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我不是科学老师,数理化甚至是我的恶梦,但我愿意再次和孩子一起手捧科学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启蒙。
学校只能培养有天分孩子的兴趣,培养不了普通孩子的兴趣。普通孩子对学习是否感兴趣,来源于父母的给予。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转学到浙江了。我问她前后转学的感受,她说:“转学后的科学课非常有趣,可以做实验。”
当孩子愿意动手去做一件事,并逐步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热忱就是未来。
作为妈妈,时刻提醒自己要充满好奇心,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未知。比如,2年级下册的科学课是关于磁铁的。我真的在网上找磁铁的知识,买来教具和他们一起探寻原理。
父母喜欢什么,孩子就喜欢什么;你带他做什么,孩子就能做什么。
二、父母的爱好决定了孩子的爱好
因为对文学的热爱,我时常会翻看经典。
每隔2年,或隔上一段时间,你再去翻阅它的时候,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会让你心生欢喜。
我刚刚才看完作家王鼎钧写的《作文六要》,我特别看重里面对儿童想像力的培养。
当一个事物被赋予想象时,这个事物就有了生命。这何尝不是作文培养最基本的核心呢?
好的作文应该是来自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现象的观察,富有真情,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正确的说,从姐姐出生开始,我就开始给她读绘本。刚开始读英文的,后面读中文的,读着读着,就读成了习惯。我们最愉快的时刻便是睡前的亲子共读或周末共读。
我们一起读古诗、观察花卉、写作。我总是示弱,信誓旦旦地说要挑战闺女,结果总是装输,承认她比我厉害,她比我学得更好。
姐姐记忆力很强,在学有余力之余,会记读古诗,一周内可以背会《木兰诗》、《陋室铭》和《小石潭记》。
我总说他们是我最好的孩子,他们总还我咯咯地欢声笑语。
书香应该是信手拈来的教养,不是假装式完成的任务。
记住:你变,孩子变;你不变,别期待孩子会变。
三、做有智慧的父母,向“智慧”漫进
有的父母喜欢说:“我文化水平不高,只能让他到外面学。”自我贬低、不自信的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呢?我更喜欢虽然没有文化、却有智慧的父母。
我听我朋友讲了一个她听到的故事,我暂且叫他小明吧。小明成绩优秀,思想品德兼优,从来不用父母操心他的学习,最后考上了清华大学。大家问小明是不是有一个文化很高的父母,小明说:他的妈妈文化不高,但从来不吼他,很有智慧。
放学回到家,妈妈在厨房洗漱,做饭,他在屋外做作业。他会妈妈讲他的学习,虽然他妈妈听不懂,但她总是笑着点头,“哦, 原来如此”,“你真让我骄傲”等话语。
智慧是刻在骨子里的教养,是家里的一米阳光。
如果父母俱备了一定的智慧,孩子的语文就不在话下。
做智慧父母不那么容易。
首先,要“向内观”。不要把精力总是放在孩子身上。父母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爱好。
其次,要注意不断提升自我,提升自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习。
最后,注意说话的语言和沟通方式。
孩子的身上有我们的影子,父母是决定这粒种子成长的最终的那个人。
愿所有父母都能和善、充满智慧,和孩子共同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