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二首 其一》
黄庭坚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间旧,风撼筼筜宫应商。
(筼筜,yún dāng,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宫、商属于五音)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砧,zhēn,捣衣石,砧声指捣衣声)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晏岁,年底)
这首诗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黄庭坚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任国子教授时作的。从题目可知,是写秋天的。
看头六句,我们仿佛在听一段秋天的音乐:虫鸣声、捣衣声、雨打芭蕉风憾竹的声音。
据记载,宋末元初,棉花才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在那之前,服装的材料只能是丝织品和葛麻等。但丝织品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寻常人家大多穿葛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葛麻织品最明显的缺陷点就是纤维太硬,穿着不舒服,所以在穿以前需要捣柔软平整,也便于裁减缝制。这就是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所说的捣衣,通常在秋季进行。
最后两句是写作者自己的境况,作者当时31岁,客居异乡,想必是光棍儿一条。从前面的“砧声”想到自己冬衣破了没人缝补,扔在墙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