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孟子·万章下》18:权宜

《孟子·万章下》18:权宜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10-18 16:18 被阅读0次

    《孟子·万章下》18:权宜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殷商末年,微子作为商纣王的同母兄弟,在屡次劝谏纣王不被信从的情况下,不得已逃离了。比干和箕子作为纣王的叔父,多次劝谏纣王不胜其烦,杀掉了比干。箕子不得已装疯卖傻,被贬为奴,离开了王宫。孔子评价微子、比干、 箕子是殷商时代的三位“仁人”。

    孔子论“仁”,慈悲为怀。认为在常人无法忍受的情况下,还能不是气节像个人的样子,坚持做人的事情就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就是能推己及人。说得直白点就是做出的选择符合天道,能为后人所效法。

    一百多年后,齐宣王向孟子讨教公卿的职分问题。孟子显然想到了当年孔子对于殷之“三仁”的评价。

    一、按照血缘关系区分

    君王的公卿,按照血缘关系区分,可以分为“贵戚之卿”和“异姓之卿”。

    孟子所处的时代,宗法制度已经十分完备。所谓“贵戚之卿”就是与君王存在血缘关系的公卿,与君王共同祭祀同一个宗庙,供奉同一个先祖。《诗经》中记载部族迁徙,突出强调描写对祭祀之所的营建,邦国与宗庙几乎是同一个概念。换句话说,如果邦国覆亡了,宗庙也就不存在了。在那个时代,失去宗庙,同孤魂野鬼没什么区别。

    与“贵戚之卿”相对应的是“异姓之卿”,他们更像是混江湖的,“好男儿志在四方”——追随某一个君王的目的只有一个——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公卿的根本职分

    “贵戚之卿”也好,“异姓之卿”也罢,有一个共同职分——君有过则谏。

    食人之禄,忠人之事。从君王那里领取俸禄,便要忠诚于君王,忠诚于自己的职分。曾子每天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在强调要对得起自己的职分。劝谏君主的不当行为是公卿的职分。

    三、如何止损

    既然“君有过则谏”是公卿的职分。劝谏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劝谏被采纳,邦国得以保全。另一种是劝谏不被采纳,邦国走向衰败和覆亡。

    劝谏被采纳,当然皆大欢喜。反复劝谏如果不被采纳呢?

    邦国一旦覆亡,对于“异姓之卿”而言,就是换个饭碗而已,对于“贵戚之卿”而言,那可是失去宗庙,连祭祀先祖的权力都没了。因此,“异姓之卿”与“贵戚之卿”的选择会有不同。

    孟子认为,“贵戚之卿”可以考虑另选贤能,换掉君主。“异姓之卿”则可以考虑止损,早点离开了。

    当年的微子、比干和箕子,都算是“贵戚之卿”。比干和箕子作为纣王的叔父,一个因为劝谏被杀,一个装疯卖傻才保全了性命,全然没有“易位”的机会。微子作为小字辈,只能选择逃离。

    相比较而言,孟子活得更理性、明白些——努力尽自己的职分,实在不行了,按照自己的身份不同,做出相应的选择就好。至于仁不仁的,那是后人评说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万章下》18:权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we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