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孟子·梁惠王下》18:势在必得

《孟子·梁惠王下》18:势在必得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06-29 22:24 被阅读0次

《孟子·梁惠王下》18:势在必得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齐人代燕,胜之,算是一种势。在这种势的作用下,齐国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取之,二是不取,齐宣王选择了取之。燕国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顺之,二是逆之。因为燕王让燕民如陷水火,燕民选择了顺之。诸国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听之任之,二是起而阻之。很显然,鉴于齐国的做法,诸国准备选择起而阻之。

这正是齐宣王向孟子讨教的背景一一诸侯将谋救燕。“救燕”是大义名分,“谋伐寡人”是实际问题。

孟子解决齐宣王惧于“谋伐寡人”的实际问题,用的仍然是回到大义名分的老办法。

齐人既有伐燕的实际行动,便一定会有或胜或败或和的结局。既有“胜之”的结果,便必然要做出“取之〞或“不取”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取之”,便应当承担燕民顺之或逆之,诸国或听之任之或起而阻之的结果。这便是势,只要一件事还保持有强大的势能,它便必然要向前推展。这一点,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更不会因一人一时的逆势而行而放缓,人所能出的最好的选择莫过于顺势而为了。

一、势不在大小,在顺逆

齐国算是千里大国,万乘之国。燕国当然也是千里大国,万乘之国。齐伐燕,不足两个月便搞定了,只是因为齐国顺势而为。可见,大小相类的情况下,势不可挡,顺势而为者胜。

汤以七十里之小邦为根基,却成为天下的王,靠的也是势。

二、顺民之“望”便是“顺势”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一一汤从征伐葛开始。之所以要征伐葛,是因为葛逆民之“望”,让葛民陷于水火之中。这次征伐,救葛民于水火,让葛民过上了安定、有序的生活,赢得了天下人的信服。

之所以会出现“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的局面,正是得天下民人所“望〞的具体体现。

汤的做法不过是“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说到底就是诛灭破坏秩序的君王,恢复天地本来的秩序,让民众各得其所。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一一万众万物重新得以养息、复苏。

三、行不仁之政便是逆势

齐伐燕之所以五旬而胜,是因为“燕虐其民”行不仁之政,齐伐燕是救民于水火,是伐不仁之仁。正因为如此,燕民才“箪食壶浆以迎”。

“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一一显然齐宣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掉了伐不仁以就仁的使命,成为新的不仁者。忘掉了行不仁之政便是逆势,逆势没有不损耗自身的。

齐宣王以千里万乘大国伐得另一万乘大国一一燕,却又行不仁之政成为反动逆势的力量,必然会引发天下人形成更大的势能来损耗甚至灭绝他。所以孟子的建议是抓紧行仁政,停止不仁的举措:“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势在必有所行,顺势必有所得。

相关文章

  • 《孟子·梁惠王下》18:势在必得

    《孟子·梁惠王下》18:势在必得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

  • (1035)读《孟子》1:仁义为先

    孟子拜见梁惠王。见面之初,梁惠王就问孟子:“老先生,您千里迢迢赶来,有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吗?” 孟子当即回应梁惠...

  • 《海说孟子》修订版9:众人皆杀(傻)我不杀(傻)

    国学商用 王道经营 作者:代海涛 梁惠王篇:孟子遗憾离开梁国 孟子和梁惠王谈了这么多,惠王好像很感兴趣,可...

  • 让快乐增上的诀窍

    你听说过复制快乐吗?你知道如何播种快乐吗?你知道“傻人”为什么有福吗? 《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与梁惠王有这样几...

  • 复制快乐

    你听说过复制快乐吗?你知道如何播种快乐吗?你知道“傻人”为什么有福吗?《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与梁惠王有这样几句...

  • 孔孟之乡成语典故——不远千里

    成语出处: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内容: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

  • 《孟子·梁惠王上》02:三台戏

    《孟子·梁惠王上》02:三台戏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

  • 《孟子》(一)梁惠王上篇5——定于一②: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统一天下的并非仁者,孟子他预测错了吗? 在孟子与梁惠王交谈期间,他的主张并没有得到梁惠王的采纳。孟子提倡...

  • 孟子-梁惠王-02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正站在池塘边上,观赏着那些奔跑飞...

  • 义利之辨学习笔记

    学习【孟子.梁惠王上】之义利之辨。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梁惠王下》18:势在必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ux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