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看了净利润,为何还要看毛利》中,我们回答了“毛利是什么”以及“毛利有什么用”这两个问题,同时提到“毛利”这个指标也有局限性。那“毛利”到底有什么局限性呢?
毛利的局限性
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计算毛利的公式: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由于制造业的情况是最复杂全面的,且毛利是它们最常见的一个分析指标,所以本文均以制造业为例来说明。)
我们已经知道,毛利是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利润,那么相应地,公式中的销售成本就是你所卖出的产品所消耗的生产成本,具体分为变动成本(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消耗的直接人工)和固定成本(如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损耗等“制造费用”)。
由于固定成本是不论你生产或者不生产都会发生的,像机器设备之类的由于已经购置了,不管生产用还是不用,折旧都会发生。它们并不是与产品生产直接有关的成本,如果一股脑地以它们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而作为销售收入的扣减项,进而将计算的结果毛利用于指导产品定价或者判断某一产品是否应该继续生产的依据,未免有失偏颇。
比如上一篇例子中的4种情况,当毛利是正的时候,结论是产品可以生产,而当毛利是负的,那么产品就不可以生产。这样判断有问题吗?如果只是从毛利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已经知道毛利在指导产品定价或者判断某个产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上存在局限性。
具体再来看上一篇例子中的第4种情况:
4. 一件衣服卖100元,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为120元,另外还发生30元的费用(比如工资、房租)。那么你的毛利为-20元,净利润为-50元。这个时候毛利、净利润都是负的,肯定是不能卖的。
是真的一定就不能卖吗?有没有办法可以打破毛利的局限性,仅考虑与产品有关的变动成本来做出更合理的判断呢?
当然是有的。
边际贡献
但凡你有点经济常识,这个概念应该不陌生。边际贡献是产品扣除自身变动成本后的给企业所做的贡献。
直观点,用公式来表示: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它与毛利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剔除的成本部分。
毛利的成本,是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与收入配比的成本,是一个财务会计的概念。边际贡献的成本,是根据成本形态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是一个管理会计的概念。
边际贡献所用的变动成本,是为取得某项销售收入而必需且直接发生的成本,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销售返利(与销量相关)等。
如果从边际贡献进一步看利润,那么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边际贡献首先用于收回企业的固定成本,如果还有剩余则成为利润;如果不足以收回固定成本则发生亏损。
所以,边际贡献是运用盈亏分析原理,进行产品生产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指标。它反映产品给企业做出贡献的能力。
当然,无论是毛利还是边际贡献,都是度量收入与利润的关系的指标,原理上是类似的。不同的是边际贡献针对性更强,更便于管理。
应用举例
我们已经知道了边际贡献这个指标可以打破毛利的局限性,来更好地为企业做出产品生产决策。
那我们根据边际贡献的需要对上面的例子做一点调整(斜线表示):
4. 一件衣服卖100元,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为120元,其中变动成本70元,固定成本50元。另外还发生30元的费用(比如工资、房租),其中变动费用10元,固定费用20元。
这样,毛利=100-120=-20元,不能生产。但进一步考虑边际贡献=100-70-10=20元。如果产能过剩,继续生产可以产生更多的边际贡献来弥固定成本&费用,是有利的。但如果产能不足,则可以放弃生产此产品。
所以,判断一个产品是否要生产,光看毛利是不行的,还需要进一步看边际贡献。
如果毛利与边际贡献都是正的,不用多考虑自然可以生产。
但如果毛利是负的,边际贡献是正的,这样边际贡献可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带来的损失,所以需要视情况来考虑是否生产。如果产能过剩,就可以生产;如果产能不足,那自然可以直接将毛利为负数的产品停产,生产其他毛利高的产品。
说明:文中为便于描述,只提到毛利与边际贡献这一对指标,另外还有一对指标是毛利率与边际贡献率。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绝对指标,后者相对指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