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Binder面试详解

作者: 千涯秋瑟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13:36 被阅读753次

一、Linux内核的基础知识

1、进程隔离/虚拟地址空间

2、系统调用

3、Linux跨进程通信机制

目前linux支持的IPC包括传统的管道、System V IPC、即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信号量,以及socket中只有socket支持Client-Server的通信方式

1.管道(Pipe)及有名管道(named pipe)

2.信号(Signal)

3.报文(Message)队列(消息队列)

4.共享内存

5.信号量(semaphore)

6.套接字(Socket)

二、Binder通信机制

1、为什么使用binder

在上面这些可供选择的方式中,Android使用得最多也最被认可的还是Binder机制。

因为Binder更加简洁和快速,消耗的内存资源更小吗?不错,这些也正是Binder的优点。

当然,也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传统的进程间通信可能会增加进程的开销,而且有进程过载和安全漏洞等方面的风险,Binder正好能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

Binder主要能提供以下一些功能:

用驱动程序来推进进程间的通信。

通过共享内存来提高性能。

为进程请求分配每个进程的线程池。

针对系统中的对象引入了引用计数和跨进程的对象引用映射。

进程间同步调用。

使用Binder跨进程通讯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

一、性能方面

跨进程通讯中,只有socket支持Client-Server的通信方式,但是socket作为一款通用接口,其传输效率低,开销大,主要用在跨网络的进程间通信和本机上进程间的低速通信。消息队列和管道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即数据先从发送方缓存区拷贝到内核开辟的缓存区中,然后再从内核缓存区拷贝到接收方缓存区,至少有两次拷贝过程。共享内存虽然无需拷贝,但控制复杂,难以使用。

Android Binder机制原理(史上最强理解,没有之一)

二、安全性能方面

首先传统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和PID(用户ID进程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使用传统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和PID,但这样不可靠,容易被恶意程序利用。可靠的身份标记只有由IPC机制本身在内核中添加。其次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比如命名管道的名称,systemV的键值,socket的ip地址或文件名都是开放的,只要知道这些接入点的程序都可以和对端建立连接,不管怎样都无法阻止恶意程序通过猜测接收方地址获得连接。

基于以上原因,Android需要建立一套新的IPC机制来满足系统对通信方式,传输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这就是Binder。

Binder基于Client-Server通信模式,传输过程只需一次拷贝,为发送发添加UID/PID身份,既支持实名Binder也支持匿名Binder,安全性高。

详情参考链接:为什么是binder

2、什么是binder

3、binder通信模型

Binder的通信模型有4个角色:Binder Client、Binder Server、Binder Driver(Binder驱动)、ServiceManager。

可以看到,ServiceManager、Binder Client、Binder Server处于不同的进程,他们三个都在用户空间,而Binder驱动在内核空间。(我是特意把Binder驱动画的比较大的,因为Binder驱动的作用最大)

那先来简述一下这个通信模型:

首先是有一个ServiceManager,刚开始这个通讯录是空白的,然后Server进程向ServiceManager注册一个映射关系表,之后Client进程想要和Server进程通信,首先向ServiceManager查询地址,ServiceManager收到查询的请求之后,返回查询结果给Client。

注意到这里不管是Server进程注册,还是Client查询,都是经过Binder驱动的,这也真是Binder驱动的作用所在,

4、bind通信机制原理

1. Server进程向ServiceManager注册,告诉ServiceManager我是谁,我有什么,我能做什么。就好比徐同学(Server进程)有一台笔记本(computer对象),这台笔记本有个add方法。这时映射关系表就生成了。

2. Client进程向ServiceManager查询,我要调用Server进程的computer对象的add方法,可以看到这个过程经过Binder驱动,这时候Binder驱动就开始发挥他的作用了。当向ServiceManager查询完毕,是返回一个computer对象给Client进程吗?其实不然,Binder驱动将computer对象转换成了computerProxy对象,并转发给了Client进程,因此,Client进程拿到的并不是真实的computer对象,而是一个代理对象,即computerProxy对象。很容易理解这个computerProxy对象也是有add方法,(如果连add方法都没有,岂不是欺骗了Client?),但是这个add方法只是对参数进行一些包装而已。

3. 当Client进程调用add方法,这个消息发送给Binder驱动,这时驱动发现,原来是computerProxy,那么Client进程应该是需要调用computer对象的add方法的,这时驱动通知Server进程,调用你的computer对象的add方法,将结果给我。然后Server进程就将计算结果发送给驱动,驱动再转发给Client进程,这时Client进程还蒙在了鼓里,他以为自己调用的是真实的computer对象的add方法,其实他只是调用了代理而已。不过Client最终还是拿到了计算结果。

好了,一个通信过程就完成了。我们发现,其实Binder驱动就是一个中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ndroid Binder面试详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co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