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妈Phoebe
原创摄影作品来自:温州 蒋义昕手机拍摄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外出吃饭的时候遇到一对母女。妈妈把孩子的水瓶递给孩子,孩子刚拿起水杯,“砰!”的一声,水杯掉在地上,与此同时,小孩子大哭,哭声足够让妈妈感到尴尬。
妈妈说:“好好的,把水杯扔了干什么!”
孩子哭声更大……
妈妈说:“我又没有骂你,你哭那么大声干什么!”
孩子眼泪跟线一样的掉下来,声音更大……
妈妈说:“好了好了,以后别这么干了,就不要哭了!”
……
你肯定知道,孩子是不会停下来的。
因为妈妈完全没有懂她,哭或许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妈妈迫于公共场合的压力,有点情绪,但也安慰孩子,帮孩子擦眼泪,那一刻还是很温暖。当我们自己哭时,是不是也喜欢你在意的人可以帮你擦一下眼泪,感觉会好很多。擦眼泪这个动作的大概含义是,我看见你在哭。
我在旁边,虽然我知道不该管,但这个职业习惯,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见到这么可爱的孩子哭,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至今改不了这毛病,但哭声太撕心裂肺,我决定冒险……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84516/13fc4d1f5cc34026.jpg)
孩子就在我旁边,隔了一个空,我说:“你哭那么大声,一定有你的原因,你愿意好受一点后,跟妈妈讲吗?”
小女孩委屈地点了点头,哭声明显小了一些。
妈妈对我说:“这孩子就是这样,动不动就哭。”
我道歉说:“对不起,我本不该打扰你们,实在是你的孩子太可爱……”
很有意思,小女孩在听我们说话,虽然泪珠挂在脸上,明显稳定了。
我说:“妈妈会认真地听你讲,你慢慢地告诉妈妈。”
孩子说:“痛,咬住舌头!”孩子用手指指自己的嘴巴。
妈妈的悟性高:“现在还痛不痛?让妈妈看看?”这个妈妈真的了不起,不用教就知道如何抚慰孩子。
妈妈用纸巾擦掉孩子的眼泪说:“妈妈没有责怪你,只是不知道你咬到。下次我们好好说,好不好?”
我猜妈妈后面的话是非常有价值的,特别是给孩子擦眼泪,抚慰孩子的语言。
我客套一下说:“你真是一个用心妈妈,难怪孩子那么可爱。”
这里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孩子一旦哭,或者孩子一旦做错事情,父母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刻把行为改正,最好下次不要再发生。
❶ 父母习惯思维:忽视人的情绪,而把注意力聚集在事情上。
事实上应该反过来,关注人的情绪,然后再来解决问题。当我们去关注孩子,那么就会好奇,怎么突然就大哭,一定有她哭的原因,只是暂时还不明了。如果我们直接关注孩子的“行为”那么就会用力地去矫正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对与错”的思维模式。一旦父母觉得孩子是错的,自己是对的,最后满脑子就是说服孩子“改正”。人很奇怪,只有被了解后,才愿意心甘情愿地去纠正自己的行为。
后面我没有教妈妈什么,妈妈自己都知道要怎么做、怎么说。所以,如果父母们能系统的上课学习,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和理念,非常容易走进孩子的心。所以我的课程方法都很容易学,就如金妈常常讲的我的课是学得快,用得到,效果好!
❷ 保持好奇心的引导式提问,鼓励孩子说出来,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解决
其实我没有什么技巧,就是简单地认同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提了一个问题。这个方法看起来容易,背后是引导孩子通过语言的表达,恰当地沟通,而不是通过哭闹、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我的印象中,父母若能耐心地听孩子讲完,孩子很多处境是可以被成人理解的。而我们只要再教孩子其他的方法就好。这个过程就是训练孩子的过程。
❸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个体心理学家德瑞克斯)
最后一步,看到孩子get到新技能,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这样可以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其实我也有鼓励到妈妈。
所以并不是孩子难沟通,而是父母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留一个作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
一个小学三年的学生,趁中午午休期间,偷偷溜出学校去打游戏。当你知道这件事后,在学校旁边游戏厅找到孩子,我们该怎么跟孩子说?
请在底部评论区分享你的沟通历程。
-作者介绍-
美国正面管教双导师贝妈Phoebe,阿德勒派心理咨询师,亲子图书作者,也是大V店最受欢迎的主播之一,单个课程一小时有48w+家长收听,一年有超过200万的收听率,也是多家亲子教育互联网公司特邀主播。目前已经开设近70期正面管教父母系统课,并在全国各个城市开设讲师认证班。
全国有超过108个城市爸爸妈妈打飞的走进贝妈的课程,用一套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美国已有40年的实践,全球60多个国家都在践行的行之有效的育儿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