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默会研究
默会知识与语文教学

默会知识与语文教学

作者: 春晓涤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18:42 被阅读35次

    默会知识与语文教学

    阅读:2次 页数:2页 2014-06-30 举报

    默会知识与语文教学

    袁迎春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 要:默会知识是一种不能言传、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对默会知识的忽视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从 而使知识难以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尤重默会知识,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基于默会知识具有的特征, 语文教学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要重视语文言语实践活动,要提倡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非功利性阅读,使教学内 容和生活紧密相连,同时语文的评价要具有整体性。

    关键词:默会知识;语文教学;知识结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1)04-0037-02

    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的一个难题是,学生掌握了很多 知识,但仍然在阅读和写作上感到困难,知识不能转化为能 力。为什么知识不能生成能力?这里就涉及到知识观念和 知识结构问题。

    一、知识结构与默会知识

    知识的特性决定着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也影响着教 学策赂和教学行为。知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 型,按明晰度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又称缄默知识或隐性知识,是波兰尼于1958年 在《个体知识》中提出的,它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显 性知识是一种可以用言语或符号明确表达出意义的知识, 而默会知识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知识,它更多的是指体验、直觉、动作和心智技能,表现为一种理解力、领悟力 和判断力。就知识的结构来说,显性知识以默会知识作为 其基础。任何知识体系在个体身上的表现都存在隐性知识 和显性知识两种形式,语文知识也不例外。

    我们以往的语文课程所重视的知识多为陈述性知识, 包括字词、语法、修辞、体裁、文学常识等记忆性的东西,即 可陈述的言语信息,这属于显性知识。但是语文教育并不 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静态的显性知识,而是要让 学生运用知识做言语交际。或者说语文教育不是关于“语言”的学习研究,而是关于“言语”的教学。语文教育的知识 结构不仅要具有陈述性知识,更要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 知识,而这些知识更多地表现为默会的知识,也就是难以诉 说的知识。

    我们以往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局限,即把显性知识等 同于知识,造成默会知识的缺失,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严重 缺陷,使知识由于缺乏广泛的基础和适当的引渡而不能转 化为能力,更惶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了。

    二、语文教育中的默会知识

    语文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育来说,默会知识更加重

    收稿日期:2011-02-11

    作者简介:袁迎春(1972-),女,河南商丘人,讲师,硕士,从 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要。

    其一,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这就决定了儿童言语的 习得大多不是通过有组织的教学,而是无意识的实践。在 母语的学习过程中,默会知识占据突出地位。当儿童来到课堂,他带来了“儿童的发音”、儿童的语言、儿童的语文。 儿童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对母语有独特 的理解,对语言已经有了一定量的默会知识[1]。正如波兰 尼所说“人类所认识的,远远多于我们所告诉的。”当然,进 入学校后学生学到了更多的显性知识,语文课程的特性决 定了默会知识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其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 理念”中特别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 育的终极目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 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 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 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 感就是一种典型的默会知识,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 交际能力等也更多地根植于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

    三、默会知识与语文教学策略

    前面我们说过,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 默会知识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它是一种个体知识,是和主 体融合的知识;第二,它具有情境的依赖型,默会知识是在 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内涵与特定的背景有着直接 韵契合性,它只有处在和最初的习得情境相似的背景中才 容易被激活、外化并得到合理的运用;第三,默会知识具有 生成性,具有基于个体经验上的内生性特点。学生的默会 知识随其经验的与日俱增而不断地生长变化,同时当默会 知识获得开发利用时,不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知识资 源的共享、重组与整合,而且还可以超出知识的界限,取得 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

    所以,基于默会知识的以上特征,可以确定如下语文教 学策略。

    1.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研究表明,在显性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默会知识起着或 者是促进或者是阻碍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由 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他们的默会知识才能被激发出来,从而

    —37—

    1/2页

    促进显性知识的获得。良好的课堂气氛容易使学生的思维 处于活跃的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意义。相反,消极 的课堂气氛使各种交流、沟通减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受心境和情绪的影响很 大。积极的课堂气氛能给学生带来兴奋、愉悦等积极的情 感体验,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消极的课堂气氛则给学生 带来压抑、紧张、沮丧、焦虑等消极的情感体验,阻碍学生的 学习。所以,课堂气氛通过影响学生的心境和情绪进而影 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重视语文言语实践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默会知识的个体性和情境性就说明了这种知识是在实 践中习得的,语文学习要强调学生的实践,突出在实践中的 体验和感悟。语文学习,除了核心的基础知识需要讲授外, 其余都需要学生整体体验和感悟,需要实际的语文实践活 动[2]。

    首先,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的活动,它为默会知识的 生成提供了环境。言语的情境性就是语境,它是言语活动 得以发生的前提。在母语教学中引入语境的概念,为学生 的言语养成提供了现实的话题,使学生的言语练习有了依 托,可以避免为解决“说什么”而苦思冥想。规定了语境就 等于提供了一次完整的言语活动,一次完整的言语活动可 以体现言语的多种功能,可以使显性知识或默会知识都得 到发展。

    其次,言语活动是一种过程性活动和综合性活动。言 语活动表现为一个时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活动如何计划,如何监控 等,都是言语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从知识的分类来看,这 类知识叫做“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需要更多的默会知 识作为基础。言语活动还是一种综合性活动,它需要在一 次活动中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多个方面的技能[3]。所 以,加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也是获得默会知识的途径之

    一。

    3.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提倡语文的整体学习

    传统的教育方式满足于为学生提供确定的、客观的显 性知识,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以保持和记忆确定的知识结果 为标准。但教育并不是一个“告诉”和“被告诉”的过程,而 是一个主动的建设过程。 “这些东西不像砖块那样,从一个 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也不能像人们用切成小块分享一个馅饼的办法给人分享”[4]。因为知识本来就具有不可言说 的部分,知识的教学也不是简单的“讲授”和“接受”的事情。 “我们能够向学生提供数以千计的现成的观念,而且的确这 样做了。但是我们一般并没有尽最大努力使学生在有意义 的情境中学习。在这种情境中,他自己的活动能够产生观 念,证实观念,坚守观念———即觉察到事务的意义和联 系”[4]。由此看来,学生的主动探究是获得默会知识的一个 有效的策略。

    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就是由“授人以渔”转为“由人以 渔”[5] ,也就意味着将自由选择的机会重新转让给学生,意 味着把亲自经历、亲自体验、亲自发现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 习者。善教者教人整体地亲自感知,让学习者在整体亲历 中心领神会。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整体教学,有效的语文学习也 应该是整体学习。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聚集在细节上,我们 的行为就会崩溃。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行为描述为逻辑上不 可言传,因为我们可以证明,在某种意义上对这些细节作详 细说明会在逻辑上被有关的行为或场景中所暗示的东西否 定”[6]。而整体性教学有助于学生默会知识的获得。

    4.教学内容和生活紧密相连,不应局限于语文学科知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是生长的,通过 知识的境域的呈现,师生的共同探讨活动,使教学主体即师 与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长”[7]。教学内容应 该是一种可生成性的资源,而不是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学 科知识,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阅读能力的 提高、语文素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超 越教材就是突破教材的限制,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确 立“生活语文”的概念。因为默会知识多是在无意识的生活 中习得的。

    小学语文教材有一篇《看菊花》。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 学的陈雨花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充分利用了校园中 的”菊花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来观察秋季到来 时各种物候的变化。在“大自然有什么变化”的讨论中,学 生对深秋有了直观的理解,同时又不露痕迹地把小草、树 木、大雁、青蛙等和菊花做了对照,使学生对菊花的不畏严 寒有了理解。通过这样的观察、阅读、思考、讨论,使课程内 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体验[8]。

    5.拓展阅读面,倡导非功利性阅读

    一个人的阅读范围越广,他的默会知识的潜在范围就 越大,而一个人的默会知识范围越大,显性知识就越广,各 种类推和积极思维就愈是能够涌现出来,这样一个人的能力也就越强。这就是为什么语文教师总是强调要写好作文 必须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生活积淀作为基础的原因。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默会知识的获得是长期的无意识 积累的过程,有意的功利性的阅读并不有利于默会知识的 习得。因为功利性阅读大多指向的是显性的可以表达和测 量的知识与技能,追求的是短期可以期待的效果。而非功 利性的阅读更多地指向情感的熏陶和阅读写作中的程序性 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体验,追求的是长期的知识的积淀,具有情感的弥散性和不可测量性。伴随着非功利性阅读的是 学生的内因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其重要。

    6.语文评价的整体性

    多年来,考试一直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的甚至 是唯一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更多的是针对的学生的显性 知识。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 应采用多种评价技术,如通过试卷、作业、自我陈述的调查 表等来分析学生对能够意识却难以表达的或无意识的缄默 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默会知识的特点,问题情境考试和 成长袋档案评价是比较适用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邬思云.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隐性知识资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曾宁波.缄默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J].语文建设, 2004(5).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0.

    [5]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6]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世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 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7]于世华.教学内容的内在冲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6(2).

    [8]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邰学群〕

    —38—

    2/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默会知识与语文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qw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