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诊断学常用名词缩写附简介(血常规)

诊断学常用名词缩写附简介(血常规)

作者: 戚无声 | 来源:发表于2019-05-11 11:24 被阅读0次

    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两种矛盾的表现在DIC疾病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并构成特有临床表现。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TTP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严重的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聚集消耗性减少,以及微血栓形成造成器官损害(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为特征。

    ITP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以及缺乏任何原因为特征。

    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人体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CHC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指RBC(红细胞)中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RDW  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客观、准确。

    RET  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幼稚的红细胞在脱去细胞核后即将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PLT  血小板

    PAIg  血小板相关免疫蛋白

    ESR  红细胞沉降率――是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

    PNH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是一种由于1个或几个造血干细胞经获得性体细胞PIG-A基因(phosphotidyl inositol glycan complementation group A)突变造成的非恶性的克隆性疾病,PIG-A突变造成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 phosphatidyl inositol,GPI)合成异常,导致由GPI锚接在细胞膜上的一组膜蛋白丢失,包括CD16、CD55、CD59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血管内溶血,造血功能衰竭和反复血栓形成。

    NAP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是其胞质特殊颗粒释放的一种在碱性条件(pH9.3~9.6)能催化各种醇和酚的单磷酸酯水解的非特异性水解酶。

    CML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是我国慢性白血病的主要病种,约占慢性白血病的70%

    Ph染色体  费城染色体――出现在90%以上的CML病例,是一种出现在外周血细胞的特异性染色体

    Auer小体  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可出现在急粒、急单和急粒-单白血病细胞浆内(白血病细胞胞浆内),但不见于急淋白血病,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RAEB-t型也可检出。

    AA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临床上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等检查用于确诊再障。再障罕有自愈者,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

    MM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MDS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为血细胞减少,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无效造血及高风险向白血病转化

    BT  血管壁检测,超过9分钟为异常

    CRT  毛细血管抵抗力实验(又称束臂试验),男性<5个,女性及儿童<10个

    CT,BT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是一对试验。出血时间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而凝血时间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

    CRT  血块收缩试验――指已凝固的新鲜血块,在血小板收缩蛋白的作用下,使血块中纤维蛋白网眼缩小,血清析出。本试验即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这一过程,是反映血小板功能的筛选试验。

    PAgT  血小板聚集实验――血小板聚集试验主要反映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PAdT  血小板粘附实验――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黏附于异物表面,是血小板的一项重要的止血功能。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7℃条件下,以白陶土激活Ⅻ,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第三因子,在Ca2+参与下,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反应内源性凝血途径)

    vWD  血管性血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突变,导致血浆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

    GT  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无力症是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和(或)GPⅢa质或量异常,导致血小板对各种生理性诱导剂的聚集减低或缺如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BSS  巨血小板综合征――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属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本病罕见。主要是血小板膜缺陷(血小板膜涎酸减少,电泳活动度下降和膜GPIa和b含量减少,GPIa、b是因子Ⅷ和利托菌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所致)。

    P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是指将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以及钙离子,加入到去除血小板的血浆当中,使血浆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血浆中放入凝血活酶以及钙离子之后,可以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诱发血浆凝固,时间的长短能够反映血浆中的一些凝血因子活性。通过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能够反映出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状况是否异常。(反应外源性凝血途径)

    TT  血浆凝血酶时间――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原后血液凝固的时间。(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抗凝或纤溶亢进)

    PF    血小板因子简写PF其中较为重要的因子是PF3,是血小板膜上的磷脂,能吸附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参与凝血过程。

    AT  抗凝血酶――是一个较小的蛋白质分子,可灭活凝血系统几种酶类。抗凝血酶是一种由肝产生的糖蛋白,由432个氨基酸组成。它包含三个二硫键和四种可能的糖基化位点。

    肝素  天然抗凝血物质

    Fg  血浆纤维蛋白原

    D-D  诊断DIC的重要依据,继发性纤溶的辨别指标

    FDPs  纤溶蛋白原降解产物

    以上三点为纤溶活性检测三点重要诊断依据。

    内分泌激素:

    TRH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CR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GH 生长激素

    TSH 促甲状腺激素

    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甲状腺:

    TH  T4  T3

    TT4 血清总甲状腺激素

    FT4 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

    TBG 甲状腺结合球蛋白

    甲状旁腺:

    PTH 甲状旁腺

    CT 降钙素

    肾上腺:

    17-OHCS 尿17-羟皮质类固醇,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增高也可见于甲亢,减低也可见于甲减、肝硬化。

    17-KS 尿17-酮皮质类固醇,放映肾上腺和睾丸的功能

    ALD  醛固酮,排钠保钾

    CA  儿茶酚胺,反映肾上腺髓质功能和交感神经兴奋性

    VMA  香草扁桃酸,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增高见于嗜铬细胞瘤发作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诊断学常用名词缩写附简介(血常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qx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