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曦校,张老师,亲爱的同仁们:
下午好。接到曦校安排的任务,我内心是惶恐的。咱们工作室里那么多高人、能人,我居然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做法和思考,十分荣幸。我分享的主题是:携微课之光,享教育之美。分享分为三部分,首先请大家看一个四分钟的视频,然后分享这个视频背后的故事,最后谈一点自己的启发。
(播放视频链接)刚刚大家看到的视频,是我上半年疫情期间的一段真实经历。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
2020,魔幻开年。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师生都不能按时返校开学,怎么办?
学校领导经过商议,确定三步走:问卷调查-分析需求-设计课程。
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到学生宅家学习的困难主要有:时间耗散多;体育锻炼不足;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不和谐;学习能力降低。
分析出家庭宅家学习的需求:时间管理需要指导;学习时间要灵活;学习能力需要提升;人际关系需要引导。
因此,我们设计出了以“润泽生命、责任担当”为主题的“4+X”课程。“4”是指时间管理,生命守护,守望家园,感悟创造”四个小主题课程。X课程分为必选课程和自选课程。语文预习课程就属于X课程中的必选课程。
“4+X”出炉,怎么实施?钉钉,腾讯会议,都不符合家长对时间灵活性的需求。我们最后选择了推送微课。
老师们(包括我)都不会做微课,怎么办?马上请信息组老师技术支持,云端培训老师制作微课的技术。最难的是内容。我一边想象着屏幕那头的学生微课学习会有哪些困难,一边反复修改微课脚本。整整一个上午弄出了脚本,下午开始尝试录课,反复录反复改,录了近二十遍,终于在晚上十点多弄出了一个微课样本做基础模版,发给老师们。
六个年级,隔一天就要推出一节课。时间紧、数量多,怎么保证所有微课质量呢?
我们“三管齐下”,学校统领,学科组联动,教师自主发展。学校先提出分工要求,再根据组内分工-自主设计-年级打磨-骨干教师指导-学校审核的流程开展工作。
因为复课时间一再延迟,骨干教师审核小组的安排,我就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了七次。无论时间多紧张,我们都会遵守流程,保证微课质量,最后由我统一审核推送出去。那一段时间,我的所有精力全部花在了微课指导里,不敢有丝毫懈怠。130节微课看完,真累!那一节节微课,让我看到了同事们️的优秀,更看到了他们的教育情怀。我被他们深深感动。同时微课的制作与使用也引发我去重新思考未来的理想教育到底是什么模样。
我们还遇到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一是学生上完微课,怎么反馈呢?天天做练习并反馈,容易引发学生家长更多的焦虑。于是我们采用每周一练,每周星期天晚上八点前提交当周作业到QQ 学习群,老师在线批改,个别辅导,有作品的将作品提交公众号平台展示。
二是复课之后怎么与微课衔接?
我们采用的是“培训摸底-复学前测-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家校配合”的流程,顺利完成了复课衔接。
今天的主题是:坚持问题导向,引领问题研修。我今天讲“微课的故事”,跟主题有关系吗?
有!这一个“微课故事”,其实就是一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次实践,就像一道光,引领我去做更多思考。给我的启发有三点。
启发一:问题解决过程中,要将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单事情流程化。比如,通过这一次的“微课”问题,我梳理出了一套问题解决的流程: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策略-组织信息-分配资源-监控过程-评估结果。
启发二:解决问题,必备三观。全局观,全程观,全员观。全局观要求我们做顶层设计时要通盘考虑。全程观指向问题解决要全程跟踪落实,既有基本规则流程的遵守,又有灵活性的实施。全员观是要把所有相关人员都卷入到问题解决中来,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解决教育的问题尤其需要如此。
启发三:问题解决=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思维方式中最关键的是要关注底层逻辑和顶层思维。既要知道何时何地何人在做何事,做得怎么样,怎么去调整,又要知道无论怎么调整,那一个终极目标始终在引领全局。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角度是从实践出发解决问题。还有一个问题研究路径是读书。这是我昨天读到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作为今天的结束语: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好好学习》)
谢谢大家!请大家多多指教!祝大家新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