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享教育之美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19-11-01 21:44 被阅读0次

    因为分享,我们有了此次宣汉之行。

    因为分享,我们有了锻炼和成长的平台。

    因为分享,我们有了现在的成长格局。

    当然,也是因为有一群喜欢教育的人,喜欢课堂的人,喜欢孩子的人。我们才会“一拍即合”,才会“舟车劳顿”,却不觉辛苦。

    当然,也是因为我怀了别样的情愫,促成了这件事。我知道,我的能量很小,但我可以去做一个能量的聚集者,以及能量的传播者。

    今天去到学校,这个我十多年前我呆了五年的地方,于我而言,所有的建筑都是新建筑。也许,只有那几棵树还是原来的树。虽然管理后勤的老师对我说的答案是——可能。因为修建这些建筑时,那些树被移上移下,也不确定是原来的树了。但我还是相信吧,因为一所学校不能少了树,树在学校的魂在。

    分享,享什么呢?那一定是享教育之美。

    简要记录一下,今天所见的教育之美吧。

    颖灵的语文课,四年级《精卫填海》。颖灵给人的淡定从容感觉好极了,似乎并没有怎么套近乎,她和整个班的学生气场就融在了一起。“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内容”三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我们这些门外汉都听得明明白白,尤其是我好像也会背这篇文言文了。文言文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想象空间,你可以任意发挥,当然孩子们的想象力也是基于现实出发,基于已有经验出发。比如“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你能想象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从西和东感受路途的遥远、从“常”感受到困难之多、它会遇到暴雨、它会遇到猛兽、它会遇到龙卷风、它会遇到浪潮……这样的想象贴切又生动。课后,颖灵的分享可以看出她是有思考的,也有实践的。当然,她对课堂上两个孩子的评价,一定会让那两个孩子感觉很美妙,我注意观察过其中一个被评价的孩子,悄悄地低下头笑得欢。

    靖哥的数学课,五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整堂课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练习环节时,一位女孩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为什么这个平行四边的面积不可以用8×19呢?”8×19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邻边相乘。我很欣喜学生能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懂,且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不懂。她的这一问,是可以拿来被放大的,被研讨的。孩子们的回答是:19不是8这条底对应的高。这样的解释也是可行的,靖哥的处理方式也是可行的,梳理出平行四边形有两种计算面积的方法,只要注意“对应”二字。下午同样内容的课,所呈现的课件是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邻边相乘。我发现靖哥是一个善于挑逗学生思维的人,这是一个数学老师必备的品质。

    大成的数学课,二年级的《认识厘米》。整堂课下来,感觉他可以在某些做法上“往前推进1厘米”,学生的收获可能会多一些。比如“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上、学生量感的培养上、抓住学生的生成上。当然这是一位年轻老师的必经之路。同时,大成老师对孩子们的分享意识培养,语言模板的运用,也能看出大成老师的分享意识培养很到位。孩子们的表现,其实是很嗨的。那整齐划一的口令声,气势很好,都会自己积极思考,不会人云亦云。当老师出示“关于直尺,你有什么发现”的问题时,学生在思考后,得出的答案是“这把直尺是断的”(全场笑),这是事实,但显然不是本质的东西。如果老师换种问法:直尺上有什么?可能老师预设的答案就会出来了。

    利成的数学课,三年级的《认识分数》。欣赏他的这节课,有三。第一是对学生分享意识的培养,在学生不会分享的时候,教一句学生说一句,学生发言的声音超过舒适度的善意提醒和要求,学生的板书,都觉得很舒服,这就是教育。第二是课的设计,让学生对分数的“陌生感”,到“新鲜感”,再到后面的“习惯感”,让学生的收获满满。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深度学习的三个步骤——用圆的一半认识二分之一达到表层学习,用不同形式的长方形的二分之一达到类比学习,让学生创作分数达到迁移学习。第三是后面的课堂小结——说收获、谈自己这节课上最棒的表现和还想学习分数的哪些知识。第一个发言的孩子就说自己最棒的表现是——可以拿着话筒说话了。这个分享也让全场笑声,很天真也很实在。

    下午,浙江的特级教师袁老师的课,让我学到很多。他们对教材的解读,都是很到位的,对于一些技术的运用付诸解释难点,也是很到位的。

    我的讲座题目也就用了《分享,享教育之美》。我拉拉杂杂的分享了1个多小时,然后互动答疑。我感觉到互动答疑的环节,我才变得比较睿智一些。当然,参加国培的这些年轻老师们,还是很值得敬佩的。我带了六本书作为奖励,后来还有好几位老师找我要书,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他们我没有了,其中有两位还找我签名。哈哈,我享受了一次当明星的经历,看来还真的需要去设计一个艺术签名,以备不时之需。结束后,还有几位老师来找我问问题,说班里的一个学生该如何对待。面对这样的老师,我真的觉得这些学生遇见这样的老师是一生的幸福。

    早上8点10分开始,下午5点结束。这满满的一天,我都在寻找教育之美。

    我的确也寻到了教育之美。三年前来过,三年后再来,我真切感受到一种学生的成长感,学生在课堂上的生长感,有了很好的苗头和势头。这些都源于一些愿意为课堂付出的心力的人,是他们的实践让课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也让学生发生变化。

    当然,这都应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校长的追求。有了校长支撑,老师们做起来会更加干劲十足。

    感谢此行一起陪伴一起成长的人!

    (遗憾未听周瑞的课,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很好的。我只有脑补了那堂趣味十足的体育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享教育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pq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