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不算什么,在锡兰的那片雨林里,来自另外一个大陆的考察团的团长詹姆斯,把肉桂树上的种子小心翼翼的摘下来,放在随身带的那个包里。
队员们在看这个动作的时候,都带着一种虔诚的眼光,好像他们从肉桂树上摘下的是伊甸园的圣果,无比虔诚的样子让锡兰的向导有点不可思议。
他实在有点不明白,就这种在岛上随处可见的小果子,怎么就能把这些人从万里之外吸引过来呢?
詹姆斯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植物学家林何的关门弟子,他带着科学考察队,绕着海湾,进入陆地的原始森林,收集各类植物的标本。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对肉桂这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就要求当地向导带他去采摘这个地方独特的肉桂种子。
后来他告诉科考队员,他准备回到欧洲,用一种“更艺术的方式”种植肉桂,探索一些新的方法,使得这种神奇的植物“产量更高,而且更美观!”
大概一百年后,在锡兰出产的肉桂已经席卷了全世界,在人类的餐桌上,肉桂变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香料。
当初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探索,成就了人类得天独厚的美食,也让肉桂种植成为了一项让成千上万人养家糊口的行当,至少在锡兰这个岛上,成就了几百万人的就业。肉桂的种植,在某方面,改变了人类的饮食和口味。
14世纪中叶,一个旅行家巴图塔描述了门格洛尔兴旺的香料市场,说胡椒树“很像葡萄藤”,他们种在椰子树旁,像藤本植物一样顺着椰子树往上爬。
这个看似不算什么的记录,很快就被世界其它地方的人们注意到了。到1400年,胡椒的种植已经传播到苏门答腊岛。
在1500年,欧洲和中东买到的胡椒是马拉巴尔供应的,半个世纪后,苏门答腊的胡椒出口量就超越了印度。
胡椒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香料,却为世界格局提供了两条贸易道路,一条是从陆地经过的,一条是从海上串起的。
为了争夺贸易通道,中世纪的人们为此征战多年,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几经易手。 香料的贸易又依赖布料贸易,而布料贸易最终跟大宗商品稻米连接在了一起。
当莫卧儿帝国征服孟加拉东部的时候,那些穆斯林的教长鼓励人们种植水稻。当时看这似乎不算什么,可是过不了多久,孟加拉湾东部就成了世界重要的稻米出产地。
由于孟加拉湾周围城镇不断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也大幅增加。稻米就会从过剩地区运到不足地区,贸易模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那些出产稻米的丰饶之地,将稻米出口到南印度和东南亚,在收成好的年份,还把过剩的稻米运到亚齐、马六甲、锡兰和马拉巴尔。
东南亚的港口城市专注于长途贸易,因此越来越依赖食物的进口。那些种植胡椒和肉桂的城市,需要大部分稻米来自海外。为了满足稻米的需求,水稻种植突破了边界。
在湄公河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国家支持的农业殖民扩大了生产。19世纪末,这两个地区和暹罗的湄南河成了整个孟加拉湾的“稻米之乡”。
当肉桂、胡椒和大米因为贸易开始流动的时候,在当时来看,似乎不算什么。劳动力开始成为一种需求的商品,在亚齐种植稻米的,便是来自印度的人。
从那时候开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开始了。 对于香料的喜欢,触发了东南亚的生态转型,为了满足投资者对劳动力的需求,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自由,成为了奴隶,为劳动市场提供劳力。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事件,但是看似不算什么,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积累能量,最终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了解一些这样的“小事”,用放大镜看看历史,也很有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