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苏轼一贯同情人民疾苦,他主张轻徭薄赋,认为民裕才能国富,食足尔后兵强。基于这种思想,他反对新法,因此屡遭排挤,终受陷害贬谪。
他谪居黄州一年多后,因生活困难,躬耕东坡。垦辟之劳使他进一步体会到“湿薪如桂米如珠”的民生疾苦,遂写下这首词。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这首词乃于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万顷风涛不记苏”,当是“万顷风涛苏不记”,为了押韵而将苏字倒置,意谓昨日醉中风涛大作,醒来已不大记得,只见江上雪晴,眼前一片银装世界。
词人立即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为人民能够饱食而感到庆幸。
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妓的翠袖在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摇曳,她那红润的嘴唇更加鲜艳,像红透了的樱桃。
而词人却在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镊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在艺术上,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如下片的“翠袖”、“白雪”相应成趣,“绛唇”、“樱珠”艳上加艳。
但是这些艳丽的场景却和樽前呵手镊霜须的愁苦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艳的青春形象,愈衬出词人容颜的衰老。
词人“镊霜须”的典型动作,突出他因济民无术,处于身不由己的境地。容颜已衰而不甘心的复杂感情。
作者的遣词用字准确、自然,由景生情,为民祈福的心境,使得这首词成为词中妙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