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性之光》
克里希那穆提 著
第一部分第四小节 点亮自性之光
问:就作者,“经验”和“实相”什么关系?请结合“美德”与“秩序”,解释为什么作者对“潜意识”和“意识”这类说法持反对态度?
答:一、“经验”暗示着一种发现的过程。昨天的痛苦或快乐的经验,若要贴近它,首先要发现它。但能被发现,意味着已经存在。
“实相”是无法被发现的,因为它永远是崭新的。昨日发生过的事情必须彻底遗忘,或者在整理清楚后立刻放下。作者说,一味从成败的角度一再回顾,或是把特殊的经验拿出来炫耀,企图说服别人,都是愚蠢的。
能被你记起的经验,都早已在你身上发生过,这也就意味着有一个思想者、观察者在那里,保留着已经发生过的经验。
二、秩序便是美德。
美德与我们所接受的社会道德无关。社会的道德禁令就是每个人制造出来的产物,告诉我们“可以贪婪,可以奉上帝之名、国家之名、理想主义之名而杀人,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之下放肆地与人竞争”。只有否定这样的“道德”,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德。
美德不是修炼出来的习性,而是去认清混乱的原因。混乱往往源自内心的冲突,源自独断的欲望、野心、贪婪、嫉妒和恐惧。要觉察到它们,首先必须与它们接触——只有不否认它们、不合理化它们、不归咎于他人,你才能接触到它们。
一旦放下了混乱,秩序就出现了。建立一个正确的秩序,便是冥想的起点。
作者对“潜意识”和“意识”这类说法持反对态度,因为潜意识不过是种族、文化、企图与欲望的残渣。
在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不断的争战,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失序的生活方式。以这种混乱的状态去冥想是徒劳的,冥想是在混乱中找到秩序,而非靠努力达成的。如果我们没有建立正确的、富有秩序的基础,我们的思想就会变得扭曲、虚妄。
姬宁老师对读友的问题回答
如何理解一个概念“是什么”?
1.这里的关键在于不要着急地去追问一个陌生的词或概念是什么,而要去理解作者是在什么意义上、什么语境中谈这个概念或词的,作者是以怎样的行文来引出这个陌生的概念或词的。
2.读友在这里提出三个关键概念:“全观”、“冥想”、“实相”,这三个概念确实和日常生活不好相关联。怎么去理解,上面已经提示。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概念虽然是作者论述中的核心概念,但作者(或我建议读者这样去理解)是在谈一种现实的修养践行,其目的是:从反面说是摆脱思想上的充塞、纠缠和冲突,达到心的寂静;从正面说是展开有意义的心的生活和心的美与秩序的整体上的境界;从而给生活带来“能量”和“动力”。
3.修养践行不去追究“是什么”的本体论的问题,比如“实相是否真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然也没有必要说“实相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状态而已”这样的话,这些都是没有领会到修养践行的现实意义。
本节摘录
“过去,我们已经接受过许许多多的权威,我们把信心放在他们身上,而他们不是剥削我们,就是彻底失效。”
“追随别人就是在企图模仿。追随不只暗示着否认了自己的清明自性、自己的探索能力和自己的诚意,甚至还暗示着只要追随某人就会有奖赏。”
“门徒往往在摧毁宗师,而宗师也往往在摧毁门徒。”
“当夫妻互相掌握对方时,就是在毁灭对方。那种情况毫无自由、美和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