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管仲之仁(五)

管仲之仁(五)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09-04 08:58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4-17-3

    【原文】子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白话】(孔子说):“难道要像匹夫匹妇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沟道里自缢,死了也没人知道啊。”

    【思考之五】为什么说管仲选择了生,召忽选择了死,都让生命更具有价值?

    《管子》记载:“鲁君乃遂束缚管仲与召忽。管仲谓召忽曰:‘子惧乎?’召忽曰:‘何惧乎?吾不蚤死,将胥有所定也;今既定矣,令子相齐之左,必令忽相齐之右。虽然,杀君而用吾身,是再辱我也。子为生臣,忽为死臣。忽也知得万乘之政而死,公子纠可谓有死臣矣;子生而霸诸侯,公子纠可谓有生臣矣。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两立,行不虚至。子其勉之,死生有分矣。’乃行,入齐境,自刎而死。管仲遂入。君子闻之曰:‘召忽之死也,贤其生也;管仲之生也,贤其死也。’”管仲、召忽都明白自己该生还是死,生要生得伟大,死也要死得光荣。

    《管子》又云:“召忽曰:‘百岁之后,犯吾jun命,而废吾所立,夺吾纠也,所得天下,吾不生也。兄与我,齐guo之z.也。受jun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济,是吾义也。’管仲曰:‘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guo利;夷吾死,则齐guo不利。’观此,则二子之死与不死,各自有见。”管仲只有在guo.家灭亡,祖庙被毁,祭祀断绝这三种情况下,才会选择死;管仲是以对齐guo有利还是无利来确定生死的。所以,管仲选择了生,召忽选择了死,他们的选择,都是为了让生命更具有价值。

    刘宗周《论语正义》云:“仲志在利齐guo,而其后功遂济天下,使先王衣冠礼乐之盛未沦于夷狄,故圣人以仁许之,且以其功为贤于召忽之死矣。然有管仲之功则可不死,若无管仲之功,而背君事雠,贪生失义,又远不如召忽之为谅也。”

    钱穆先生曰:“故知子路、子贡所疑,徒见其小,而孔子之言,实树万世之大教,非为管仲一人辩白也。盖子贡专以管仲对子纠言,孔子乃以管仲对天下后世言,故不同。”

    《说苑》也记载:“孔子曰‘召忽者,人臣之材。不死则三军之虏也,死之则名闻于天下矣。管子者,天子之佐、诸侯之相也。死之则不免于沟渎之中,不死则功复用于天下,夫何为死之哉。’”孔子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才能如何发挥最大的价值,生也好,死也好,都是个人选择,如何使这种选择更有价值,这才是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

    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心成就圣贤,外行王道于天下,可一般人都特别注重内在的圣贤功夫,学《论语》也会感觉孔子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存养,但从本章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来看,孔子同样重视一个人的事功,对世.界、社会和他人所产生的利益。一个人一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道德污点,但是对社会却没有任何贡献,就等于白活了一辈子。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管仲虽然不简朴节约、不遵守礼制甚至僭越的嫌疑、也没有死于主难,可是他活下来却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于乱世之中联合诸侯,保存无数hua.夏子民的生命和文化道统。这份功德与“自经于沟渎”的所谓追求“个人名节、为主殉死”相比,轻重悬殊确实是一望便知。

    《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管仲活下来,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就发挥了能“生”的大德,所以孔子说“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的的确确具备仁者的功德。

    所谓“死天下之事易,成天下之事难”。如果管仲与召忽一同殉死公子纠,虽然能表现出高尚的品格,做起来也确实不难,但反过来要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的事功,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所以,不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主要看怎样才能对社会、对后世更有价值。

    文天祥选择的是死,自己的皇.帝、还有元世祖忽必烈都劝他投降,他却依然守节不屈。他以自己的死,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气节的丰碑,激励着无数中hua儿女前赴后继。

    司马迁选择了生,因为替同僚辩护,而触怒皇.帝,被定为死刑。他忍辱求存接受宫刑,只为完成《史记》。如果他当时选择死,就没有《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问世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诉说:昔日铭心之辱,使他“肠一日而九回……每念斯耻,汗未尝不下发背沾衣”,想到受腐刑这样的耻辱,汗都能将衣衫浸透黏在身上。

    其实,人往往最难原谅的是自己,总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道坎。试想,如此聪明的管仲又何尝不知道忍辱偷生是匹夫匹妇都引以为耻的事呢?但他还有未完成的使命,那就是一匡天下。因此,他忍死以待用,将自己对公子纠的忠诚放在一边,抛却个人的情感,舍弃自己的名节,最终帮助齐桓公成为一方霸主,保证了华.夏的兴盛与繁荣、泽被后世,这正是管仲活下来的价值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仲之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zf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