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学习小结。
最近看了不少网上的段子和视频,都是爸爸妈妈陪孩子学习或者写作业的时候,被孩子的表现和答案给气的发火,甚至无奈的情况。今天我来谈谈这方面的想法。
发火的原因
之前的文章谈过“预期管理,事半功倍”,我觉得家长发火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一个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能做错,我怎么能不生气!
刚才给你讲过的,原封不动的再问你一遍,就错了,我怎么能不生气!
这么一点点作业,居然磨蹭了这么长时间做不完,我怎么能不生气!
这才刚坐下写作业,又是喝水,又是上厕所,为什么不早准备好,我怎么能不生气!
网上有个段子,孩子这样学习把家长可以气乐了。
书上写着:马冬梅
闭上眼睛:马什么梅?
再翻开书:马冬梅
闭上眼睛:什么冬梅?
再翻开书:马冬梅
闭上眼睛:马冬什么?
又翻开书:马冬梅、马冬梅、马冬梅!
最后问孩子书上是谁:孙红雷……
怎么能够不发火
我们可以根据上面发火的原因分类一下,解决这个问题。
1.和题目本身相关的问题
建议降低预期:不要以家长的角度看题目是否简单,然后去苛责孩子。家长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数学家在你面前列出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然后让你来解方程,可能在这个数学家心目中这些都简单的和5-3=2差不多,但是你是否可以一口报出答案?
如果你不可以,那么就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了。如果可以,咱们可以再试试一元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或者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
2.和孩子学习习惯相关的问题
建议和孩子说清楚,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家长可以从题目的技术角度帮助他,但是学习习惯要自觉养成。
如果家长在的时候,孩子频繁去上厕所喝水,那么家长可以不必浪费自己的时间再陪着,作业写不完让孩子自己去和老师解释吧。
当然,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最好是早早的培养好学习习惯,家长本人也要以身作则,不要在辅导的时候看手机,聊天上厕所等等。如果从一开始能养成好习惯,后续就会少受气。
家长的心理建设
我们把时间尺度拉长一些,从人生的角度看。陪伴孩子学习的时间最多就是从大概4岁到孩子18岁,这是14年。18岁之后,孩子基本就离家去大学学习了。
考虑到大部分家长可能辅导的极限是初中内容,可能14年要减少到11年,高中三年的陪伴更多是默默在一旁提供精神支持了。
而从小学前到初中的这大概10年时间,在人生中并没有那么长。这10年,是家长和孩子们难得的可以把优先级设置的很高,坐在一起,谈论一些话题的时间。家长更应该珍惜一些。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这难得的10年是家长和孩子相伴,不需要去追的10年。何必,要发火呢?
下面总结一下草莓今天的学习情况:
语文方面:复习了本周要学习的部分汉字,学习了一些新的汉字。
数学方面:没有推进。
英语方面:复习了英语课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