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5(静心而论1211):
初“识”李清照(二十九)
李清照的《词论》
《 词论》是李清照在二十五岁时所著的一篇关于词的系统的词学论著,是词学史上一篇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词学文献;她站在前辈的肩上,第一次为诗、词立下了一块界碑。她敢于指摘前贤,独标己见,这种学术勇气是很多须眉也不具备的。

李清照吸纳了苏门“本色当行”、“自有一种风格”的词学思想,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具体有5个方面的内容:协音律,美声情;主情致,贵曲重;尚文雅,贵浑成;重铺叙,资故实;崇富贵,重气家。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并在《词论》一文中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系统地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
李清照在《词论》中虽然对词在音律、形式上的种种特点作出了较为系统归纳和总结;但没有提及和词息息相关的音乐,也没有系统的阐述如何写词。《词论》当时流行的词牌曲调中豪放的较少,导致文中评价较高的词家都是婉约为主,为后世豪放派不遵循曲调者所厌恶,更因其
一介女流批评大家而被称为“妄评”。
李清照论词的立足点是音乐,她的词集以“漱玉”冠名,已经传达出音乐美的追求;词又称“曲子词”,“歌词”,“歌曲”,“乐章”,”乐府”,“”琴趣”等,其中音乐特色是第一位的,词题的形式是“由乐以定辞”。
《词论》原文如下: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 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蠢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译文:词是乐曲和歌辞并重的,在唐代最为兴盛。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个人称李八郎的人,以善歌唱名扬天下。当时新及第的进士在长安附近游览胜地曲江举行宴会,中榜的人里有一位名士先约请李八郎,让他更换衣服,隐去姓名,穿戴破旧,神态凄楚懊丧地和他一同去宴会场所,还说:“我的表弟愿陪坐末位。”大家都不理睬他们。酒宴开始了,乐队奏起了音乐,歌手们陆续进场演唱,当时以曹元谦和著名宫妓念奴唱得最好。他们唱完后,大家都嗟叹赞赏不已。这时名士忽然指着李说:“请表弟演唱。”大家都讥笑他们,甚至还有发怒的。待到李婉转发声,唱完一曲时,大家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并围看他作揖说:“这位是李八郎吧!”自此以后,郑、卫的淫靡之声日益旺盛,流行的淫艳乐曲也日益繁多。那时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能一一例举。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仍,中国国土如分瓜剖豆一般被人为地分裂、割据,文艺创作事业因为战乱而衰落废弃。唯独南唐李璟、李煜和大臣冯延巳等人崇尚文学艺术,所以出现了李璟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冯延已的“吹皱一池春水”这样传诵一时的名句。不过其语言虽然新颖奇妙极了,却是所谓“亡国之音充满了悲哀和愁思”之类的作品啊!
及至本朝,各种典章礼仪制度已十分齐备。接着又孕育培养了百余年,便开始有屯田员外郎柳永改变旧曲,创制新调,还出了《乐章集》,并在社会上赢得了很大的名声。不过他的词虽然合音律,其语言却庸俗低下。接着又有张先、宋祁兄弟、沈唐、元降、晁次膺辈相继出现,他们虽然常常有妙语警句,但却不注意词的整体美,因而显得破碎而欠浑成,这怎能称得上名家呢。到晏殊、欧阳修、苏轼等,都是学海中才学极高的人,他们创作小歌词,就像在大海中取一瓢水一样,然而这些词不过都是句子长短不齐的诗吧了,还往往不合音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文分平声仄声,而歌词则分宫、商、角、徵、羽五音,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又分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律,又分清音和浊音、轻音和重音。比如近代的《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的,如押上声则协律,如押入声,就不能歌唱了。王安石、曾巩,文章像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那么好,若作一小歌词,那么人们必定会笑得不能自持,因为不能读啊!于是可知词是有别于诗文的另一类文学体裁。可是知道这一点的人却很少。后来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出现,才开始能知道这一点。但晏几道的词苦于无铺陈叙事,贺铸的词苦于不够典雅庄重,秦观的词专门著重情韵风致,但缺少典故、史实,就如同穷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极其美丽、丰满、飘逸,而始终让人感到缺乏富贵人家那种情态。黄庭坚重视典故史实,但又多有小毛病,比如良玉上有了赤色的斑点,其价值自然就减少一半了。)
《词论》确实是一篇好文,但因为出自一个年轻女性之手,却变的不一样了,遭到了很多人的评论,褒贬不一;单从《词论》中也始终琢磨不出一个完整的“易安体”,做一个知性才女,她对诗词的贡献是世人所公认的。
尽管她悲伤过,落寞过,惆怅过,经历的是世事无常,但她的笔下却是岁月无恙。她是婉约至极的女子,却又不失豪气,让人们记着,在文字的世界里,还有那样一个才华横溢,风姿卓越,多愁善感的奇女子,生活在宋代的李清照,因为她的那篇《词论》,被后人更加佩服和敬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