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简单来说是书写文字的方法,距今最古老的文字或者称为刻画符号,是五六千年前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社会先民发明的。时代大致相当于黄帝时期。有了记事符号和文字必然会发生老少之间的传授,有传授就会有类似学校的存在。相传,中国最古老的学校是五帝时代的成均。
当时氏族部落成员间已开始有了等级地位的区分,产生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为了保持和强化氏族部落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考古发现的原始氏族公社后期遗址中,往往有一大片空地,有点像现在的广场,显然是氏族部落成员集会的地方。遇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召开会议,宣讲告示、规定、要求,以及采取某项行动前的动员、誓师等,都在这里举行集会,可见其具有显著的教育作用。国家产生之后,「成均之教」就成为社会教育的总称,成均也成为天子之学的中心场所。这里有点类似后世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周礼*大司乐》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董仲舒注曰:“成均,五帝之学。”郑众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可见中国教育伊始是以乐教为主的,后世掌管音乐的的官员亦称为师。
时间往后推移,夏商周三代的学校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述:“设为庠序学校之教: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其实,这种古代村社中的庠、序、校兼有会议室、学校、礼堂、俱乐部的性质,换言之就是村社居民集体活动的场所。
另外还有大学,顾名思义,大学就是场所比较大的学校。夏代叫世室,商代叫重屋,周代缴明堂。据考证,明堂之类的大学最初不过是一间大房子,天子祭祀、政务、燕享、养老、设学、颁命、庆赏都在此进行。然而在西周以后,明堂用处发生变化,又设立辟雍为学。《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月泮宫。”
西周时,天子居住的都邑连同四郊六乡合称为“国”,国外畿(畿,古代王都所领辖的方千里地面。)内的野鄙之地称为“野”;国内居民国人享有参政议政、当兵、建学等多种特权,国外畿内的野人则没有。国中六乡设有小学,所谓六乡就是比、闾、族、党、州、乡。相互之间具有血缘关系,是西周国家的公民,围绕都城而居。即文献中常出现的“国人”,相当于普通自由民,而不是奴隶,有自己的土地,实行井田制,有赋役。仅仅在西周国都的周围存在,六乡之外是六遂,也即文献中出现的“野人”。小学有司徒、乡师、州长、父师、少师等任教,这是给国人就读的学校。王室贵族则设有国学,包括小学和大学,由大司乐、大胥、大师、师氏、保氏等任教;国人子弟就读于乡学;贵族子弟国子就读于王宫小学;乡学优秀者可入大学,乡学所举曰秀士,司徒所举曰选士、造士或俊士;选士可以和贵族子弟同读于大学,学业有成可以为官。
夏商周三代的入学年龄,典籍记载颇有出入。入小学有八、九、十三岁之说,入大学有十五、十八、二十岁之说,大体就是儿童时期读小学,成年以后读大学。小学大学教育思想与学习内容也各不相同。《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白虎通义*辟雍》:“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大学何?以为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七八十五阴阳备,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
学习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项。其中艺为保氏所教,分别为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书就涉及到文字书写以及初期书法内容。
春秋以后,周王室式微,学校也难承旧制。各诸侯相互争霸,渐为巨变,国人野人同样有资格接受教育;与此同时,私学兴起,形成孔子所讲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官即是官学。私学的教师由掌握很多知识的士阶层充当。其中较著名的便是孔子,这些人八方游历,上下说教,进则为官议政,退则设塾课徒,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使得文化迅速下移,私学渐成显学。
私学较之官学,大致有三点不同。一学生不分年齿贵贱,因人施教。所谓有教无类。二是郑家乐新的课程内容,如儒家的《诗》、《书》、《礼》、《乐》、《春秋》;三是参与时政,齐国稷下学宫为其代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