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致良知。为什么要“致良知”?“知”有“六欲”产生的“理性之知”(眼见之知、耳听之知、鼻嗅之知、舌尝之知、身触之知、意识分别之知)和“七情”产生的“感性之知”(喜怒忧思悲恐惊产生的知),有“正知”(积极、阳光、向上)“邪知”(消极、隐晦、堕落)。一个“意识分别之知”又受“线性思维”“平面思维”“立体思维”“仁者思维”“智者思维”的不同影响而不同,可见“知”之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人们认同不同的“知”就会成为不同境界的人,境界不同则“认知不同”,身心追求不同,不同认知、不同追求的人相处怎么能够不烦恼困扰丛生呢?所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根本。“良知”是最好的“知”,最好的“知”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自具足、不生不灭、本自清净、本不动摇、能生万法的“天性”。
“良知”能恒顺一切、接纳一切。你恐惧,良知接纳恐惧、与恐惧同在,而不是与恐惧较劲或强制改变;你抑郁,良知接纳抑郁、与抑郁同在,而不是与抑郁较劲或强制改变;你焦虑,良知接纳焦虑、与焦虑同在,而不是与焦虑较劲或强制改变;你开心,良知接纳开心、与开心同在,而不是忧虑开心溜走或企图留住开心。爱能治愈一切,接纳、恒顺就是仁爱,仁者无敌,仁者不是没脾气没情绪,而是没有敌对情绪,没有非黑即白信念。接纳、恒顺的是你的心理需要和此时的感受,选择的方法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需要是可以理解的,感受是可以体验的,追求需要的方法则是应该慎重选择的——条条大路通罗马,问题是有的路可能给你或给他人或给社会带来危害,为什么要选择执于有害之法自寻烦恼呢?何不放下有害之法选择有益之法呢?
太阳的炙热能伤害你,当你就是太阳时,太阳能伤害自己吗?冰霜的寒气能冻伤你,当你就是冰霜时,冰霜能伤害自己吗?明白了吧,站在对方对面看到的就是伤害,站到对方角度看到的就是合理,这就是“换位”与“共情”的秘密,所以,换位思考也好,共感理解也好,无非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坚持以自我为中心时,伤害无处不在;当我们学会站在他者角度时,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理解(你不一定赞同或成为他者,但你可以接纳、恒顺他者的选择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你感觉好,就和感觉好在一起;你感觉不好,就和感觉不好在一起,这就是共感理解,这就是仁者无敌,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良知”的天性,这就是为什么要“致良知”的道理。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我们之所以有烦恼困扰,根本原因在于有个需要时时打点的“身体”和刻刻为自己盘算的“心理小我”,这个身心“小我”以自我为中心,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被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欲望从内心深处时时刻刻在呼喊“我要”“我要”“我还要”“我还要”“我要所有”“我要无度”,这就叫做“有身”,得不到时心生困扰烦恼,得到了时担忧不能长久拥有,天天哀叹岁月无情、韶华易逝、青春不再、容颜易老、人生无常……只有从心灵层面、精神角度“忘记小我”“超越自我”,那些分别、妄想、执著才会真正“冰峰释融”“放下淡然”,这就是“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只要放下小我、成就大我,我还有什么烦恼困扰呢?“致良知”,就是在自我实现后,高度重视超越自我,迈向仁者之旅,获得心灵的喜悦、平和。帮助别人的最高境界不是改变他人而是恒顺众生,“我无为则民自化”;提升自己的最高境界不是违心屈从而是忘我超越,“无为而无所不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