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习之现状】
语文素养积累的周期太长,学生个体才气灵气发挥的不可稳定,理解力和表达力的不可度量,考试命题的不可规范不大科学,分数与实力不成正比等多种魔幻因素,导致在大多数中学生和家长心中,语文完全就是一门玄学,语文课就成了水课。(家长说)
学与不学差不多,课听不听也差不多,经典读与不读差不多,作业可做可不做,分数时高时低则靠运气……有学生说,若这天作业紧张, 我第一门放弃的就是语文。(学生说)
如何把玄学变成显学,把一门糊里糊涂的学科变成明明白白的学科,我认为是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终身思考、实验与践行的大事,既关涉语文学科的尊严,也关涉语文教学的效能。可惜,我竟然到这几年才真正来理性面对这个至关重要的命题。(语文老师说)
【如何将积累变成显学】
众所周知,积累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其实,哪一门学科与技术的学成又不需要积累呢?但能朝着语文学习的正方向、自觉积累的学生少之又少。原因是语文积累的周期太长,一时半会根本看不到效果。
在一个分数至上、追求短平快的浮躁时代,周期长就是学科劣势。所以中学语文现实就是,老师教完课文,赶紧指导学生应付各种考试。学生的状态是,听完课,学点应试套路,一心奔赴分数。然而这个语文分数嘛,始终都在与你捉迷藏,逗你玩。语文分数,绝大多数仍然处在不可控的状态里。
其实,语文学科的玄学特征,主要源自积累的空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读懂的每一篇课文,每一本书,听懂的每一节语文课,用心创作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粒米;应试套路算是煮饭的策略。米多了,才可能把饭煮熟煮香。没有米,或者米太少,你心再灵手再巧,老师教给再高明的“煮饭套路”,你也没有办法煮好饭啊。事实上,一个热爱阅读与写作的孩子,语文是不可能差到哪里去的。
有同学发奋图强把20粒米变成30粒米,不禁也会像梁惠王一样感慨:“寡人之于语文也,尽心焉耳矣!”你相对自己,确实努力多了,但你的这碗30粒米的饭看起来和先前的20粒米,还是没有什么区别,依旧少得可怜。但你若有一天能把碗里的米,从20粒米变成200粒,效果肯定就出来了。
语文学科正是如此,你坚持积累一个月,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但基本上看不出效果来,若从分数上看,还可能魔幻般的降低。坚持两个月,三个月呢?可能和坚持一个月也没啥区别。你坚持半年看看?效果必定就出来了。用半年来提升一门学科,看起来很慢,其实是飞速了!无论是学好语文考出高分还是写好文章,前提都要完成知识的“原始资本积累”。而语文积累的特征就是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2022年长沙高考语文145分的王同学说:想要收获漂亮的语文成绩,先要和语文“长厢厮守,不离不弃”,并且逼迫自己每天对语文有问心无愧的付出。绿色语文的倡导者赵谦翔老师也曾振聋发聩地告诫过他的学子:若要语文好,你首先要做母语问心无愧的孝子!语文需要海量积累、长期坚持、虔诚以待方能将空库填满,玄学方能变成显学,难道别的科目不需要这样吗?
语文老师的课堂,无疑是能帮助学生完成积累之功的最佳利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感觉;把每一篇经典范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不放过一字一句,务求透懂;以单篇、节选课文的精彩教学,递给学生一枚读懂整本书的钥匙,激活他们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其次,语文老师的作业,配合课堂,布置针对性强的能力提升作业,能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兴趣的书目与随笔,并及时检查评估,交流与表彰。如此若每一节课都在落实,每一天都能往碗里放一粒米,一年定有一年的可观进益,三年定有三年的瞩目收成。
语文作业的特点是“每逢佳节必读书”,无论是寒暑假,还是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都可以约上三五好友读读经典,写写随笔。我确信,大量阅读经典,一定是让学生思想、人格,以及能力成长最快的方式。
最后,如何把理解力与表达力的提升变成显学?
考试后经常有学生会问我:“这小说我读不懂怎么办?”“这首诗我每个字都认识,可我就是不知道它到底在说什么。”这都是理解力的问题。如果说语文学科的原始知识积累,只有达到海量才能变成显学,虽难,但也到底还有个量可观察可评估。那么一个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的提升,就更加不可测,更难以标准来衡量,也更难成为显学。所以家长学生就会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能力训练的核心,就是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通过有的放矢的刻意练习得到提升,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