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行走一起写吧简友广场想法
【教育随笔】陶行知的四颗糖--“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

【教育随笔】陶行知的四颗糖--“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

作者: 一切如你 | 来源:发表于2021-01-29 03:44 被阅读0次
让批评充满智慧

“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

故事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说明你很守时。”孩子不敢接,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会尊重人。”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块糖,陶先生又说道:“刚才我去了解情况,知道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这个男孩子拿了三块糖就哭了,说陶校长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打人了。

      陶行知再掏出第四块糖,说你是好孩子,你知错就改,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启迪

        “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

反思

      看到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我突然间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

      六年级的数学题个别比较难,有的孩子要么嫌费事,要么不会,于是就开始抄袭作业。有两个老师发现这个现象之后,选择了不同的做法:一位班主任为了警醒其他孩子,在全班批评了这个孩子,并警告其他同学不能抄袭作业;一位是科任老师,他告诉其他孩子,那个孩子没有抄袭,只是想看一道题的做法。之后,把这个孩子叫到办公室分析了利弊。

      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普通人肯定都赞同第二个老师的做法。教育教学中,有的老师由于工作的繁杂,就忽视了教育的方式方法。

        第一位老师,在全班批评孩子警醒其他孩子,表面看上去是引导了全班学生,实际这种教育方式比较粗暴直接,并没有触及学生的内心。老师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赢了”孩子们。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批评充满智慧,“赢得”孩子?

    我认为在批评孩子时用对方法,找对路子,就能“赢得”孩子。富有人情味的和风细雨式的温柔批评,就像春风化雨,又见彩虹。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及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分析,教师批评学生同样需要幽默、委婉,讲究艺术和策略,使批评入情、入理、入耳。

      ①模糊性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旁敲侧击,晓之以理,使之幡然省悟。这样没有伤害犯错误同学的自尊心,不至于撕破了他的“脸皮”而“破罐子破摔”,对其他同学产生引以为戒的心理压力。

    ②商讨性批评。老师与学生的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有一种信任感,易沟通,被批评者较易接受批评信息。

    ③暗示性批评。上课时,可边授课边用眼神提醒、令其必须停止小动作,使该生意识到老师强烈反对其不良行为,从而迫其停止。还可用手式、走近、突然提高声音等方式表示出对违纪言行的制止。这种暗示的方式,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不因批评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④扬抑性批评。即先表扬,后批评。犯错的学生往往带有很强的防御心理,先表扬可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随机巧妙地指出其“美中不足”。先扬后抑的方法,既体现了老师对他的公正,也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

    ⑤自我性批评。让学生进行心理换位,站在教育者的位置去看待自身的缺点,并找出各种理由自我否定,自我批评。增强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的责任感。

    ⑥体验性批评。让学生亲身体验他自己犯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某生把加餐的袋子扔进厕所的下水道,导致堵塞,同学不能入厕。学校去请工人挖开下水道,掏出堵塞的东西,费时费工,他的父母还付了五六百块钱的修理费。这一系列的事情必须让孩子亲自了解,让他明白自己的一个不文明印小举动,竟给别人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这种“体验”教育,让学生明白了道理,掌握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能力,比强行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⑦幽默性批评。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的提出更能让学生接受。

      自媒体时代,孩子们见识广,犯错的花样招式层出不穷,面对复杂多样的教育情况,能真正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没有固定公式可套用,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一定要多学习、多交流,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用你的教育智慧“赢得”孩子。

反思蜕变

附:与儿子的交流

      文章写完我让上大一的儿子看了一下,儿子实在是不理解陶行知的做法。他认为为什么孩子犯了错误不能引导孩子直面错误?

      儿子从小到大一直在名校上学,我特别能理解名校的老师,压力大,时间紧,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是当面直截了当批评了事。当然,名校的班风正,学风浓,相对来说学生各方面的习惯都比较好。(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直面错误的勇气,前面我也写过培养孩子的耐挫力类似的文章。社会大环境比较复杂,老师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还要审时度势,后面我会写到更多相关的内容。)

儿子的见解

      1.以善解人意之金,筑师生心灵之桥

      善于从孩子角度理解孩子,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看待孩子的错误原因。

      2.以宽容怜爱之眼,察学生人格闪光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积极肯定孩子的优点,为孩子确立正确价值导向。

      3.以自尊自爱之星,示孩子熠熠前途

      巧妙借用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自觉改正错误。

      (老公和儿子都很支持我写点东西,希望自力努力突破瓶劲期。)

                            (娅)2021年1月28日

相关文章

  • 【教育随笔】陶行知的四颗糖--“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

    故事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

  •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文/仁龙巴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可谓是基于理解孩子心理成功教育的典范。第一次看到这个故...

  • 我也奖励学生四颗糖

    我也奖励学生四颗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很多故事,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四颗糖的故事”。我今天也效仿一...

  • 欣赏他人是一种智慧

    1,花放在懂得欣赏的人面前,才显得美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值得我们思考借鉴。陶行知在当小学校长时,...

  • 四袋奶茶的故事

    说起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 ...

  • 一场难忘的即兴戏剧表演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说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给一个学生四颗糖的故事,这四颗糖代表尊重,平等、尊重、赏识、信任还有激励...

  • 陶校长的四颗糖

    今天看到了我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教育小孩子的故事,把他分享给大家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在学校有一个学生正用泥...

  • 初识陶行知

    初识陶行知,源于“四颗糖”的故事。在这个教育故事中,我感受到的是师与生关系的和谐,以及陶老睿智的教育艺术,使人如沐...

  • 感恩·成长日记2020-11-05

    他山之石-家庭教育-《正面管教》-6 1、“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 “赢了”孩子通常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等方法...

  • 赢了还是赢得

    正面管教里提倡教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赢得和赢了有什么区别?赢了孩子是指通过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从,而不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随笔】陶行知的四颗糖--“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ox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