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陶行知,源于“四颗糖”的故事。在这个教育故事中,我感受到的是师与生关系的和谐,以及陶老睿智的教育艺术,使人如沐春风。
带着好奇与探寻的心理,我翻开了陶老的书籍,走进了他的教育世界,此时却是满心的崇拜。
新课程理念强调: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古人说:“正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己修身是一切事业的根本,要想取得成就,先要学会做人。陶行知强调:“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一个只会“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呢?没有好的道德品质的学生,将来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如陶老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在几千年以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同样,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也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作为教师,我们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尽其所长、成其所能,“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陶行知强调:“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是国内最早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人。陶行知曾对中国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作过调查研究,认为有相当多教师“只会教授,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也就是说,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的现象。
由“教授法”到“教学法”再到今天的“导学案”,我们的教学方法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陶行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主张“教学做合一”。他认 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他形象地比喻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学”,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识陶行知我便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深震撼,可我还只是管中窥豹,虽只见一斑,但也受益匪浅。未来的日子里我会认真拜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体会教育的真谛。
初识陶行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