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随处可见的美景
他是我老婆的侄子,记得我第一次去他们家时,他只有六七岁。而今十几个年头过去了,现在他站在我面前,我这个当姑爷的都还没他高呢。
现在他也来杭州了,在一家公司做销售,业绩不错,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小伙子。他的住处离我这儿不远,骑车20分钟左右,所以有空的时候我就会去他那儿坐坐。
一次在偶然的聊天中提到了她的外公外婆,几年前他的外公去世了。
他外公在时在镇上买了一栋房子,想离开那个交通不便的农村。在那时,他们家去镇上赶场,要走好长的一段山路,山高路陡崎岖不平,遇上雨天路面泥泞,一步三滑,走路都要特别小心,更别说还要背着背篓提着东西。但是最近这些年,政府加大了农村公路网建设,蜿蜒的公路一直从镇上修到了他们原先居住的村子。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路泥”的状况。路好走了,进出也方便了许多,孝顺的子女和晚辈们也经常来看她。
他外公去世后,他外婆还在镇上住。勤劳简朴的她过不惯清闲的日子,镇上没有田园菜地,每天的开支还在继续。吃的菜要买,用的水和电都要钱,于是他外婆经常回到那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里,或许这老房子才是她真正的心灵家园。那扇开合有声的木门,角落里放着的曾一家人围坐过的旧式火桶,灶台前漏下的些许阳光,水龙头下接水用的那个大不锈钢脸盆……这儿,有属于她的太多温暖记忆!
有空的时候他的外婆常常会回老房子望望,去种种菜,除除草,打理打理充满生机的菜园子,像照看自己的小孩那样细致、周到。一个个白嫩水灵的萝卜,一颗颗皮薄而又沾满新鲜泥土的洋芋,一把把新鲜脆嫩的折耳根,都会拾掇在与她相伴多年的背篓里。慢慢背回家,带到镇上的新家,然后分给子女们。
他的外婆也是平平常常的一位母亲,一样有着伟大的母爱,总是把最好的给予他们的子女,而不仅如此,他的外婆更有山里人的纯朴,对客人总是分外的热情,怕照顾不周,怠慢了客人。
我们来了,他外婆怕我们脚走痛了,累着了,叫我们先洗把脸,喝点热水。看到娃娃家来了,她会好开心,常会煮上一些自家的土鸡蛋,叫孩子们趁热吃了。
红火的辣椒平时舍不得吃的熏肉,来客人了她总会炒上满满的一大盘。火辣的嗨椒,蒜苗的辛香把熏肉的鲜香味发挥到了极致。昏黄的灯光下满满的一桌菜,夹杂着扑鼻的酒香,热闹的气氛在木房子里洋溢着!
是的,聊天中偶尔说起,而我心里忽然想起来了。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去他外婆家的礼遇正如此。
那年,在一个晴朗的秋日,我们一行几人去他的外婆家。走过窄窄的小路,跨过清清的溪流,呼吸着山间夹杂着花草芳香的空气,来到这个半山腰处简直如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子。木房子,日夜流淌的山泉水,房子周围的梯田和绿油油的农家菜地,我们像是行走在油画中!那时还健在的他外公很和蔼,见我们来热情的招呼我们屋里坐。
绿色新鲜的这么一个青菜,城里买买就要三四元钱吃了晚饭后天色渐晚,我们准备回来。她外婆帮我们找电筒,提东西,送了一道弯又一道弯。
当我回到丈母娘家,放下背上沉重的背篓,心想他外婆今天拿了什么东西送给我,怎么这么重呢?我把背篓里的东西一件件取出时,发现我们当初背上去送她的礼物都还在,还多了两大包白糖。当时看完我真有些生气了,这不明摆着拒客吗?我们送给她的礼物全都还回来了,难道是嫌弃我的礼物?抑或是我们晚辈哪儿做的不对?招待我们时的热情和现在的反差我真的想不明白。我生平还是头一次遇上――决定以后不再去她家了。
后来,每隔一两年我去丈母娘家时经常看见他的外公外婆,而最近两年去的时候只看到了他的外婆。见到我们,他的外婆还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老远就招呼我们,叫我去她家里玩。于是有时候我开始怀疑我那时的决定。
外甥还是了解外婆的,但我把那年的事情说给他听时,他说他外婆肯定没有那个意思的。在他外婆的心里,客人拿着这么多的东西过来,怕收下来却又没有好的东西回礼人家,所以他就加了两包白糖送给我了。白糖寓意着甜蜜,这或许是她发自内心的一份祝福吧!而我这个读了几年书的书呆子怎么就没想到呢?好在我这个人好忘事,一时气急,但两天过后就不会往心里想。
这不,去年暑假我又去重庆看望丈母娘,顺便再次去了他的外婆家。他外婆依然那么热情,又从柜子里翻出饮料和面包招待我们。她说这是她外甥女有一次上来玩时送给她的,放了好长时间了,勤劳节省的她舍不得吃,依然放着……
我想,那一次我肯定误会他的外婆了!
许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他的外婆,我的心里还带着深深的歉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