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静心和寻根
是的,我们今天都是来寻根的,来寻找传统文化的根。在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的当代中国,在我们面临城市化脚步不断加速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应对心灵遭受物质重压的挑战?从事美学、中国诗学、当代文化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刘士林教授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发表了坚守诗性文化的宣言。(详见2012年3月16日《解放日报》周末版《刘士林:时代需要“诗性文化”》一文)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与西方征服自然,倡导个人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不同的文明类型,“这是一种诗性智慧的反应,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部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对立。”刘教授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一个德国人遭遇挫折,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音乐;如果一个中国书生科场失意,他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写一首诗——中国古人之所以总是本能地、不假思索地求助于诗歌,是因为他们最深层的文化结构是诗性文化。”
亲爱的同学,亲爱的朋友,当心灵被紧张生活带来的焦虑或沮丧折磨得无可奈何的时候,无锡教育人会轻轻对你说,去寻找我们文化的根脉:请你静下心来,在悠扬的弦乐中,吟诵几段王维的格律诗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走进经典,走进自然,你会看到辽远的旷野,你会闻到宁静的花香,你一定会感到自己的身心渐渐轻松而又博大……
网友评论